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包括急性腰扭伤后治疗不当、长期积累性损伤(与年龄、生活方式、姿势不良有关);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休息可缓、劳累后加重且随气候变化等变化)、活动受限、肌肉痉挛;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休息、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预防需保持良好姿势、加强腰部锻炼、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如孕期产后女性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一、定义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急性腰扭伤后治疗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当腰部受到急性扭伤时,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损伤的肌肉、筋膜等组织未能完全修复,就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损伤,引发腰肌劳损。例如,一些人在搬重物时突然扭到腰,没有进行规范的休息和治疗,就可能埋下隐患。
2.长期积累性损伤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肌肉力量下降,弹性降低,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发腰肌劳损。中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腰肌劳损,就是因为年龄带来的组织退变。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弯腰劳作的人群,如农民、建筑工人等,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发生劳损。此外,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开车等人群,腰部肌肉得不到充分活动,也会增加腰肌劳损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职员,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腰部肌肉持续收缩,易导致劳损。
姿势不良:长时间保持不正确的坐姿、站姿或睡姿,会使腰部肌肉处于不正常的受力状态,导致肌肉疲劳、紧张,久而久之引发腰肌劳损。例如,长期弯腰驼背的姿势,会加重腰部肌肉的负担。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休息后可缓解,但劳累后加重。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阴雨天、劳累后疼痛可能加剧。
2.腰部活动受限:腰部活动在早期一般无明显受限,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腰部活动不利,如弯腰困难、转身不便等。例如,患者可能难以完成系鞋带、弯腰拾物等动作。
3.肌肉痉挛:腰部肌肉可出现紧张、痉挛,用手触摸腰部肌肉时可感觉到发硬。
四、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腰部受伤史、工作性质、生活姿势等情况。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急性腰扭伤,从事的工作是否需要长期弯腰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腰部进行检查,可发现腰部肌肉有压痛,多在骶棘肌处、髂嵴后部等部位有固定压痛。腰部活动度检查可发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3.影像学检查:一般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主要用于排除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他腰部疾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发现腰部肌肉、筋膜等组织的慢性损伤改变,但对于腰肌劳损的诊断不是必需的常规检查。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热敷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腰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按摩则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以缓解肌肉痉挛。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
2.预防
保持良好姿势:无论是坐姿、站姿还是睡姿,都要保持正确,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例如,坐姿时应保持腰部挺直,座椅高度要合适,使双脚能平放在地面;站立时要挺胸收腹,双肩放松。
加强腰部锻炼:适当进行腰部肌肉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动作,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预防腰肌劳损。小燕飞动作是患者俯卧在床上,双臂伸直向头部方向抬起,双腿伸直向上抬起,使整个身体呈燕飞状,每次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五点支撑动作是患者仰卧在床上,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20秒左右,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进行10-15个。
避免腰部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腰部,放松肌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和强度。女性在孕期和产后,由于身体重心改变,腰部负担加重,也应特别注意保持良好姿势和适当活动腰部,预防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