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可引发运动性肌肉酸痛、肌肉拉伤、膝关节问题等腿部不适,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各有不同,可通过运动前充分热身、选合适场地和鞋,运动后拉伸放松、适当冷敷或热敷来预防与缓解,不同特殊人群跑步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运动性肌肉酸痛
1.产生机制:跑步时肌肉进行无氧代谢,会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当乳酸堆积过多时就会引起腿痛。一般在运动后的1-2天内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肌肉收缩和舒张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积累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时间跑步后肌肉组织中乳酸浓度会显著升高,从而引发酸痛感。
2.影响因素
年龄:年轻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好,肌肉对运动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如果突然进行高强度跑步,也可能出现较明显的肌肉酸痛;而老年人肌肉量减少,运动后恢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腿痛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跑步,腿部肌肉无法适应这种强度的运动,更易发生运动性肌肉酸痛;经常运动的人,腿部肌肉已经有一定的适应性,相对来说发生运动性肌肉酸痛的程度可能较轻。
病史:如果本身有腿部肌肉疾病或关节疾病,跑步后腿痛可能会更严重,比如有膝关节炎的人,跑步时膝关节受到的压力增加,会加重疼痛。
二、肌肉拉伤
1.发生原因:跑步过程中肌肉突然剧烈收缩或过度拉伸,可能导致肌肉拉伤。例如在跑步起步过快或者改变跑步方向时,腿部肌肉来不及适应这种快速的动作变化就容易拉伤。
2.症状表现:拉伤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严重时可能影响腿部的正常活动,受伤处有明显的压痛感。不同部位的肌肉拉伤表现略有不同,如大腿肌肉拉伤时,可能在跑步时能明显感觉到拉伤部位的疼痛加剧。
3.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肌肉、韧带等柔韧性和力量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肌肉拉伤;老年人肌肉弹性降低,也较易出现肌肉拉伤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肌肉力量不足的人,跑步时发生肌肉拉伤的风险较高;而运动前没有充分热身的人,腿部肌肉没有达到适宜的运动状态,也容易发生肌肉拉伤。
病史:有过肌肉拉伤病史的人,再次跑步时腿部肌肉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发生再次拉伤的可能性增大。
三、膝关节问题
1.常见膝关节病症
髌骨软骨软化症:跑步时膝关节反复屈伸,髌骨与股骨之间的软骨受到摩擦,长期积累可导致髌骨软骨软化症,引起膝关节前方疼痛,尤其在上下楼梯、蹲起时疼痛明显。研究发现,长期过度跑步的人群中,髌骨软骨软化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半月板损伤:跑步过程中膝关节的扭转动作可能导致半月板损伤,会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伴有弹响和交锁现象,即膝关节突然卡住不能活动。
2.影响因素
年龄:中老年人膝关节软骨和半月板等结构逐渐退变,跑步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更容易出现膝关节问题;年轻人如果有运动损伤史等,也可能引发膝关节问题。
生活方式:跑步姿势不正确,如内八字或外八字跑步,会使膝关节受力不均,增加膝关节病变的风险;体重过大的人跑步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体重者大得多,更容易出现膝关节问题。
病史:有膝关节既往疾病史,如曾有过膝关节滑膜炎等,跑步时膝关节负担加重,可能诱发腿痛等症状。
四、预防与缓解措施
1.运动前准备
充分热身,一般进行5-10分钟的动态热身,如快走、高抬腿、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等,让腿部肌肉、关节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可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跑步场地和鞋子,在平坦的路面跑步,鞋子要有良好的缓冲和支撑功能,以减少腿部受到的冲击力。
2.运动后恢复
进行拉伸放松,运动后对腿部肌肉进行静态拉伸,每个拉伸动作保持15-30秒,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促进乳酸代谢。
适当进行冷敷或热敷,运动后24-48小时内,如果是肌肉酸痛等情况,可以先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48小时后如果仍有不适可以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和青少年:跑步时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同时要教导正确的跑步姿势,加强腿部肌肉力量的循序渐进训练。
老年人:跑步前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选择合适的低强度跑步方式,如慢走交替慢跑等,运动后要充分休息,注意观察腿部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膝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跑步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出现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