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或轻至中度蛋白尿,无水肿等,病因机制未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临床表现有血尿(可肉眼或镜下,镜下多变形红细胞)和少量蛋白尿;诊断靠病史、实验室等检查,需与功能性等蛋白尿鉴别;治疗一般休息等,预后多数稳定;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女性、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者各有不同需关注及处理。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多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所表现的一种共同临床综合征,例如IgA肾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薄基底膜肾病等都可能以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形式存在。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从而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但机体的代偿机制使得患者暂时没有出现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表现。
二、临床表现
1.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发作常无明显诱因,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等)后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也称为“同步血尿”。镜下血尿则是在尿常规检查时被发现,尿红细胞形态多为肾小球源性,即变形红细胞为主。
2.蛋白尿:蛋白尿一般量较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1g,多为小分子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有无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相关症状,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发现血尿和(或)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确蛋白尿程度;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区分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尿红细胞变形率常>70%。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正常,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肾活检: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具体的病理类型,如考虑IgA肾病时,肾活检可见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等特征性表现。
2.鉴别诊断
功能性蛋白尿:常见于青少年,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诱因去除后蛋白尿迅速消失,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0.5g,且以白蛋白为主,无血尿等其他异常。
直立性蛋白尿:多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于直立位时出现蛋白尿,平卧后蛋白尿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1g,尿红细胞阴性,肾活检多无明显病理改变。
四、治疗及预后
1.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对于血尿明显的患者,要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病因治疗:如果明确是由特定病因引起,如由细菌感染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的隐匿性肾炎,在感染控制后部分患者症状可能改善,但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针对肾炎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因的处理。
2.预后:多数患者病情长期稳定,蛋白尿和血尿可长期存在,但肾功能多能长期维持正常。少数患者病情可能会缓慢进展,尤其是病理类型较差的患者。一般来说,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要长期随访,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也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良好的肾脏功能支持,要注意避免因感染等因素导致病情加重。由于儿童的依从性可能较差,家长需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但避免过度劳累等。同时,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带儿童进行复查,监测尿蛋白、尿红细胞及肾功能等指标。
2.女性: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影响尿常规检查结果,需要注意留取标本的时间。在妊娠期,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因为妊娠可能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要及时与妇产科和肾内科医生沟通,共同制定孕期的监测和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基础疾病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肾脏损害。老年人的肾功能储备相对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加强随访,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
4.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加重肾小球的损伤;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高血糖可导致肾小球硬化等病变,进而影响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预后。这些患者在治疗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遵循基础疾病的治疗规范,定期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