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包含急性多由链球菌感染后引发具血尿蛋白尿等表现、慢性病程迁延可致肾衰、肾病综合征有大量蛋白尿等典型表现;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有糖尿病肾病与病程相关、高血压肾损害由长期高血压致肾损害、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肾小管间质性疾病急性由药物过敏等引起起病急有过敏及肾小管受损表现、慢性与肾毒性物质等有关进展慢有肾小管功能减退;肾血管疾病肾动脉狭窄由动脉硬化等引起致肾性高血压,肾静脉血栓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患者有相应表现;遗传性肾病多囊肾为遗传性双侧多囊肿,Alport综合征具遗传性有血尿等表现;特殊人群中儿童患急性肾炎需密切观察,育龄女患相关疾病妊娠需谨慎,老年人患慢性肾病用药需谨慎定期监测。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由链球菌等感染后引发,临床表现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前常有前驱感染病史,病理上多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迁延,病情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理类型多样,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多种病理改变均可导致慢性肾炎。
3.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典型表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在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上有差异。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早期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改变,好发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进而引起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增多,逐渐出现蛋白尿,肾功能呈进行性减退,病理上可见肾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缺血性硬化等改变,多见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的表现,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肾脏受累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病理类型多样,如系膜增生性、膜性、局灶节段性增生性、弥漫增生性等,不同病理类型的狼疮性肾炎治疗及预后不同。
三、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1.急性间质性肾炎:常由药物过敏(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感染等因素引起,起病急,可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过敏表现,以及肾小管功能受损的相关表现,如肾小管性蛋白尿、糖尿、低比重尿等。
2.慢性间质性肾炎:多与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如重金属、某些药物)、慢性肾盂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病程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功能减退,如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电解质紊乱等,随后可出现肾小球功能受损,导致肾功能减退。
四、肾血管疾病
1.肾动脉狭窄: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缺血,引起肾性高血压,且降压药物效果不佳,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损害,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肾动脉造影等)可明确诊断。
2.肾静脉血栓形成: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尤其是膜性肾病等病理类型的患者,表现为突发的腰痛、血尿加重、肾功能急剧恶化等,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五、遗传性肾病
1.多囊肾:为遗传性疾病,双侧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逐渐增大,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临床表现有腰痛、腹部肿块、血尿等,可逐渐进展为肾功能衰竭,有家族遗传史。
2.Alport综合征:具有遗传性,主要表现为血尿(多为持续性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可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眼病变等,病理上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撕裂等改变。
特殊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休息,部分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自愈,但也有少数可转为慢性;对于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儿童期可能出现血尿等表现,需早期诊断并监测肾功能。
育龄女性: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疾病的育龄女性,妊娠可能影响病情,需在病情稳定且医生评估后谨慎妊娠,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及病情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肾病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同时需关注多器官功能衰退对肾病的影响,定期监测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