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致大量蛋白尿,进而引发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有关。临床表现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常见病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需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并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育龄女性、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有选择通透性,仅允许少量小分子蛋白质通过。当各种病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时,电荷屏障和(或)机械屏障功能受损,使大量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形成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是因为血浆白蛋白大量丢失,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的速度相对减慢,若肝脏合成白蛋白不足以代偿丢失时,就会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的发生与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关,水分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水肿。高脂血症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脂蛋白分解代谢减少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1.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g。尿中泡沫增多往往是患者发现蛋白尿的常见表现,且泡沫一般比较细腻、持续时间较长。
2.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患者可出现乏力、营养不良等表现,儿童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
3.水肿:水肿可轻可重,通常从眼睑、下肢等部位开始,晨起时眼睑水肿较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波及全身。严重的水肿可能会导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出现呼吸困难、腹胀等相应症状。
4.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水平升高,长期高脂血症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常见病因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由肾脏本身疾病引起,如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好发于不同年龄段,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
2.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由其他疾病引起,常见的有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好发于育龄女性)、过敏性紫癜肾炎(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常有过敏性紫癜病史)、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患者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排除继发性因素后可诊断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进一步明确病理类型需要进行肾活检穿刺,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2.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可引起蛋白尿、水肿的疾病相鉴别,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多有血尿、高血压等表现,发病年龄相对偏大;狼疮性肾炎除了有肾脏表现外,还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且自身抗体检查多为阳性。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水肿明显时应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盐摄入量小于3g。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热量摄入,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2.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如袢利尿剂(呋塞米等),通过增加尿量来减轻水肿,但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
减少蛋白尿: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等,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减少尿蛋白。
3.免疫抑制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常首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治疗;膜性肾病有时需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烷化剂(如环磷酰胺等)等。免疫抑制治疗需要遵循个体化、足疗程、缓慢减量等原则。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型肾病较为常见,治疗上糖皮质激素是常用药物,但儿童在使用糖皮质激素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生长发育迟缓等,同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肾功能等指标。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预防感染。
2.育龄女性患者: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好发于育龄女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孕,因为一些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定期监测自身抗体等指标,观察病情变化。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患肾病综合征时,继发性因素相对较多,如糖尿病肾病、肿瘤相关性肾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排查继发因素。同时老年患者肾功能相对较差,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避免加重肾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