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黄疸由肝细胞受损致胆红素摄取、结合及排泄障碍引起,其临床表现包括皮肤黏膜呈浅黄色至深黄色,伴有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乏力、肝区不适或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总胆红素(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等酶学指标)变化;还可有凝血功能异常表现及原发病相关表现,不同人群(儿童、女性、不同生活方式或有基础病史者)表现有差异。
一、黄疸相关表现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出现的黄疸。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皮肤黏膜黄染
患者皮肤、黏膜呈现浅黄色至深黄色。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皮肤较薄,黄疸表现可能更为明显,新生儿出现肝细胞性黄疸时,皮肤黄染可涉及面部、躯干、四肢等部位;而成年人则可能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不同性别在肝细胞性黄疸时的皮肤黏膜黄染表现并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自身皮肤特性在黄疸程度感知上与男性有一定个体差异,不过这并非由性别本质决定,而是个体皮肤状况不同导致。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肝脏本身可能已受一定损伤基础,在出现肝细胞性黄疸时,皮肤黏膜黄染可能会相对更明显或恢复较慢,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肝细胞功能恢复。有肝炎病史等的患者,其肝细胞性黄疸时的皮肤黏膜黄染可能与既往肝脏损伤程度相关,若既往肝脏损伤严重,此次黄疸时黄染程度可能更重。
(二)伴随症状
1.消化道症状: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影响了消化酶的分泌及肝脏对营养物质的代谢等功能。对于儿童来说,食欲减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营养补充;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出现肝细胞性黄疸时,食欲减退可能会对自身及胎儿营养状况产生影响;有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本身肝脏代谢已受影响,此时消化道症状可能更突出。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儿童出现恶心、呕吐时需注意避免误吸等情况;女性在孕期出现这些症状要考虑对母婴的综合影响;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时,需警惕是否合并胆道相关并发症加重肝细胞性黄疸。
2.乏力:患者感觉全身乏力,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机体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年龄较大的人群可能本身活动量相对较少,但出现乏力时更需关注肝脏功能状况;男性若有长期劳累等生活方式,出现乏力时要警惕是否因肝脏问题加重;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出现肝细胞性黄疸时,乏力症状可能会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需综合评估。
3.肝区不适或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区隐痛、胀痛等不适。儿童表述能力有限,肝区不适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等;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出现肝区不适时,需注意与生理期症状鉴别;有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肝区疼痛可能提示肝脏损伤较严重,需及时就医。
二、实验室检查相关表现
(一)胆红素指标变化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其中以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为主,但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在疾病不同阶段胆红素变化有其特点,早期可能非结合胆红素升高更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结合胆红素也逐渐显著升高。对于新生儿肝细胞性黄疸,其胆红素代谢特点与成年人不同,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胆红素易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二)肝功能指标变化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酶学指标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儿童在检测肝功能时,由于其肝脏生理特点,酶学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年人有所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特定的正常范围值来判断是否异常;女性在孕期肝脏负担加重,肝功能指标变化需综合考虑孕期生理变化;有长期服药史的患者,需考虑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可能会干扰对肝细胞性黄疸本身导致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的判断。
三、其他相关表现
(一)凝血功能异常相关表现
肝细胞受损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儿童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有皮肤瘀斑、鼻出血等表现;女性在分娩等特殊情况时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出血风险;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严重受损,病情相对较重。
(二)原发病相关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还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有发热、乏力、黄疸伴肝大等表现;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有明确的用药史等。儿童若因感染导致肝细胞性黄疸,可能伴有感染相关的发热、咳嗽等表现;女性若因自身免疫性肝病导致肝细胞性黄疸,可能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其他系统表现,如关节疼痛等;有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生活方式的人群出现肝细胞性黄疸时,需考虑有毒物质接触对肝脏的损伤及原发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