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水肿是因肾脏疾病致水钠潴留引起组织间隙积液的临床表现,分为肾炎性水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球-管失衡”,多从眼睑等开始,性质坚实)和肾病性水肿(大量蛋白尿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下肢渐延全身,凹陷性),相关检查有尿液、血液、影像学检查,相关疾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预防需积极治原发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感染,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肾性水肿的定义
肾性水肿是指由于肾脏疾病导致体内水和钠潴留,从而引起的组织间隙过量积液的一种临床表现。肾脏在维持体内水盐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肾脏发生病变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水肿。
二、肾性水肿的分类及特点
(一)肾炎性水肿
1.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导致“球-管失衡”,引起水钠潴留。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2.特点: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晨起时较为明显,然后可波及全身。水肿性质较坚实,移动性较小。
(二)肾病性水肿
1.发生机制:主要是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常见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2.特点:水肿一般较严重,多从下肢部位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呈凹陷性。
三、肾性水肿的相关检查
(一)尿液检查
1.蛋白尿:肾病性水肿常伴有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可明显升高;肾炎性水肿也可出现蛋白尿,但一般程度相对肾病性水肿较轻。
2.血尿:部分肾性水肿患者可伴有血尿,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常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
(二)血液检查
1.血浆蛋白:肾病性水肿患者多有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炎性水肿患者血浆蛋白改变相对不明显。
2.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可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肾性水肿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指标异常,提示肾脏存在损害。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有助于发现肾脏的器质性病变,如肾脏肿瘤、多囊肾等,这些病变可能导致肾性水肿。
2.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肾脏病变,如肾脏血管病变等,CT或MRI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明确水肿的原因。
四、肾性水肿的相关疾病及影响因素
(一)相关疾病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是引起肾性水肿最常见的疾病类型。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其病理改变不同,导致水肿的机制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2.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由于高血糖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进而引起肾功能损害和水肿;狼疮性肾炎则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免疫系统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脏功能异常和水肿。
(二)影响因素
1.年龄: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肾性水肿相关问题。儿童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水盐调节能力较弱,患肾小球疾病等时更易发生水肿;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衰退,对水钠的代谢和调节能力下降,患肾性水肿的风险增加,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较慢。
2.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肾性水肿发生的风险;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诱发或加重肾性水肿。
3.病史:有肾脏疾病既往史的人群,如曾患肾小球肾炎等,再次接触诱发因素时更易复发并出现肾性水肿。例如,曾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若再次感染链球菌等病原体,可能导致疾病复发,出现水肿等表现。
五、肾性水肿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一)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肾脏疾病:对于已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应遵循医嘱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防止出现水肿等并发症。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要规范使用激素等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控制蛋白质、盐的摄入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肾脏的正常代谢和功能维持。
3.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呼吸道、泌尿系统等感染,因为感染是诱发肾性水肿加重或复发的常见因素。例如,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要注意保暖,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若发生感染要及时就医治疗。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肾性水肿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水肿情况、尿量变化等。饮食上要保证营养但要控制蛋白质和盐的摄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给孩子食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食物。同时,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带孩子复查,监测肾功能等指标。
2.老年人:老年人患肾性水肿时,要特别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因为很多肾性水肿相关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生活中要注意适度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导致水肿加重,同时要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复诊,关注肾脏功能和水肿的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