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与感染相关因素、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有关。感染相关因素包括细菌(如链球菌)、病毒(如乙肝病毒、EB病毒)、其他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自身免疫因素有自身抗体介导(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狼疮性肾小球肾炎)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自身免疫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沉积);遗传因素包含单基因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如Alport综合征)和多基因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受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一、感染相关因素
1.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是引发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细菌感染因素。例如,A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通过免疫反应引起肾小球损伤。研究表明,急性肾小球肾炎约80%以上有前期链球菌感染史,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链球菌感染后。一般在上呼吸道感染后1-3周、皮肤感染后2-3周出现肾炎症状。年龄方面,儿童相对更易在链球菌感染后发生肾小球肾炎,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及链球菌感染的易感性有关。生活方式上,儿童如果卫生条件差,容易发生皮肤脓疱疮等链球菌感染,从而增加患肾小球肾炎的风险;病史方面,既往有链球菌感染未彻底治愈的患者,再次感染时更易诱发肾小球肾炎。
2.病毒感染:
多种病毒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如乙肝病毒、EB病毒等。乙肝病毒相关肾炎较为常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炎症损伤。EB病毒感染后也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肾小球病变。年龄上,不同年龄段都可能感染相关病毒,但乙肝病毒感染在成年人群中也较为常见,其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的机制与免疫复合物形成密切相关。生活方式中,有乙肝病毒暴露风险的人群(如接触血液制品、有不洁注射史等)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增加,进而增加患乙肝病毒相关肾小球肾炎的风险;病史方面,既往有乙肝病毒感染病史的患者,病情复发时更易出现肾小球炎症反应。
3.其他病原体感染:
如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能与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引发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形成可能累及肾小球,导致肾小球炎症。年龄上,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肺炎支原体,从而增加了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肾小球肾炎的可能性。生活方式中,在支原体感染高发季节,儿童如果经常处于人员密集场所,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病史方面,既往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史的患者,再次感染时机体免疫反应可能更强烈,更易导致肾小球损伤。
二、自身免疫因素
1.自身抗体介导: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小球。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狼疮性肾小球肾炎。女性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概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方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要注意避免紫外线暴露,因为紫外线可诱发病情活动,进而影响肾小球;病史方面,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小球的风险可能增加。
2.免疫复合物沉积:
除了感染相关的免疫复合物形成,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也可沉积在肾小球。例如,某些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机体自身产生的异常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导致肾小球炎症。年龄上,不同年龄均可发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有其特点。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可能影响自身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在肾小球的风险;病史方面,既往有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的沉积。
三、遗传因素
1.单基因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一些单基因遗传病可导致肾小球肾炎。例如,Alport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肾小球疾病,主要由编码胶原蛋白Ⅳ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呈X连锁显性遗传,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形式。男性患者病情往往较重,因为X连锁显性遗传中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就会发病。儿童时期如果出现血尿等症状,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应考虑Alport综合征的可能。遗传因素在这类疾病中起决定性作用,患者的基因突变从父母遗传而来,生活方式上与其他肾小球肾炎患者类似,但需要明确家族遗传病史,以便早期诊断和遗传咨询。
2.多基因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多基因遗传的肾小球肾炎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多个基因的微小作用加上环境因素的触发,可能导致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例如,一些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多个基因的易感性有关,环境因素如感染、劳累等可能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发生肾小球肾炎。年龄上,多基因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可在不同年龄段发病,生活方式中,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需要注意避免可能诱发疾病的环境因素,如预防感染、避免过度劳累等,病史方面,家族中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人群,自身患病风险相对增加,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