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什么意思
原发性肝癌是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我国常见且威胁健康。其病因包括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黄曲霉毒素、酒精、遗传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转移灶症状及肝脏肿大、黄疸、腹水等体征。诊断依靠血清学检查(甲胎蛋白等)和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PET-CT等)。治疗有手术、局部(射频消融、肝动脉栓塞化疗)、全身(分子靶向、免疫治疗)治疗。预防需接种乙肝疫苗、防治肝炎、避免黄曲霉毒素暴露、戒酒、定期体检。
一、病因
1.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HBV感染人群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显著高于未感染人群,慢性HB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反复炎症、修复,进而引发癌变;HCV感染也会通过类似机制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几率。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肝癌高发地区,HBV携带率明显高于低发地区。
2.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尤其是乙肝、丙肝相关性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肝硬化时,肝细胞持续受损、再生,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容易发生癌变。据统计,约70%-8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有肝硬化。
3.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常见于霉变的花生、玉米等食物中。长期摄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B1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诱导基因突变等多种途径诱发肝癌。
4.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概率。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肝毒性,可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和纤维化,为肝癌的发生创造条件。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易感性也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例如,遗传性血色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体内铁代谢异常,铁在肝脏沉积,可促进肝癌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肝包膜被牵拉所致。疼痛部位与肿瘤位置有关,如肿瘤位于右肝顶部,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位于右肝下部,可引起右上腹或右季肋部疼痛。
消化道症状:常见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这与肿瘤增大影响消化功能、肝功能受损导致消化酶分泌减少等有关。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乏力、消瘦、发热等表现。乏力与肿瘤消耗、肝功能受损等有关;消瘦是由于肿瘤生长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及患者食欲减退等原因引起;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可能与肿瘤坏死物吸收有关。
转移灶症状:如肝癌转移至肺,可出现咳嗽、咯血;转移至骨,可出现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等。
2.体征
肝脏肿大: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可触及结节或肿块。
黄疸:多为晚期表现,由于肿瘤侵犯胆管或肝门部转移淋巴结压迫胆管,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腹水:晚期患者可出现腹水,多为淡黄色漏出液,也可为血性腹水,是由于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受损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等原因引起。
三、诊断
1.血清学检查
甲胎蛋白(AFP):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在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等情况后,血清AFP>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考虑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但约30%的肝癌患者AFP不升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其他血清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α-L-岩藻糖苷酶(AFU)等,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也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内直径>1cm的占位性病变,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还可观察肿瘤周围血管的情况,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及与肝内管道的关系等,对于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表现为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即“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仿,对于检出小于1cm的肝癌、诊断肝内子灶和血管侵犯等方面优于CT。在T1加权像上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特征与CT相似。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转移灶的寻找及肿瘤分期等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AFP阴性的肝癌及发现肝外转移病灶。
四、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可能争取手术切除,包括肝部分切除术等。但手术切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B级,肿瘤局限于肝脏一叶或半肝等。
2.局部治疗
射频消融:通过射频电流使肿瘤组织产生高温,导致肿瘤细胞凝固坏死。适用于单发肿瘤直径≤5cm,或多发肿瘤数目≤3个且直径≤3cm的患者。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是不能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经皮穿刺将导管插入肝动脉,注入栓塞剂和化疗药物,阻断肿瘤血供,同时持续释放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
3.全身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如索拉非尼等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五、预防
1.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尤其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大大降低儿童期HBV感染率,从而减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风险。
2.防治肝炎:对于乙肝、丙肝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病进展。
3.避免黄曲霉毒素暴露:注意饮食卫生,不吃霉变的食物,妥善保存粮食、花生等,防止霉变。
4.戒酒: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减少酒精性肝病的发生风险。
5.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如AFP)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以便早期发现肝癌,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