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与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相关,儿童多见,部分有遗传易感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炎症,青少年多见,感染可增加风险,炎症介质参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补体系统异常,各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病理呈双轨征)、膜性肾病(免疫介导,中老年多见,男性多,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可引发)、系统性疾病(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儿童青少年)、药物及中毒(含马兜铃酸中药、某些抗生素可致,有机毒物中毒可损肾)、肿瘤相关(实体肿瘤、血液系统肿瘤可引起)。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一)微小病变型肾病
1.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尤其是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可能起重要作用。从免疫病理角度看,肾小球内无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积,但存在细胞免疫失调相关因素。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可能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易出现免疫调节异常有关。
2.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遗传易感性,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微小病变型肾病的发病相关,但具体遗传模式和相关基因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免疫因素:免疫复合物沉积是重要的发病环节,免疫球蛋白(如IgA、IgG等)和补体成分可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引发炎症反应。在年龄分布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在青少年中相对多见。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生活中若长期处于感染状态(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可能增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因为感染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系膜区。
2.炎症介质作用: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参与了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过程,它们可导致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进而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三)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1.发病机制:其发病与补体系统异常密切相关,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炎。约30%-50%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C3降低,提示补体旁路途径的异常激活。本病在各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较为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的个体差异以及遗传背景有关,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补体系统相关异常更易发生反应。
2.病理特点: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并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使肾小球呈双轨征,这一病理改变会严重影响肾小球的滤过结构和功能。
(四)膜性肾病
1.免疫介导:是由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侧的抗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所致。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产生异常有关,可能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应答,产生了针对肾小球基底膜抗原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
2.疾病进展:膜性肾病起病相对隐匿,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会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其具体的病情演变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基础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相关的肾病综合征,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在病情迁延不愈或治疗不当时可能发展为肾病综合征,一般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相关表现,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发生链球菌感染,从而增加了因链球菌感染导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风险。
2.病毒感染: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炎可引起肾病综合征,在乙肝高发地区较为常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也可能与肾病综合征的发生相关,但相对乙肝而言比例较低。
3.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血吸虫等感染也可引发肾病综合征,在一些寄生虫流行地区较为常见,寄生虫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或虫体本身可作为抗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球导致肾病综合征。
(二)系统性疾病
1.狼疮性肾炎: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等多个器官组织,引起炎症损伤。肾脏受累时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整体病情活动度相关,需要综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脏病变。
2.过敏性紫癜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过敏性紫癜是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引起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当肾脏受累时,若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表现,就可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肾炎,进而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发病与机体的变态反应机制密切相关,致敏物质的持续存在或反复接触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三)药物及中毒
1.药物:某些药物可引起肾损伤进而导致肾病综合征,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等),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逐渐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肾炎,部分患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样表现。某些抗生素(如青霉胺等)也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肾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药物引发肾病综合征的机制多与免疫反应有关,个体对药物的过敏或特异质反应是重要因素。
2.中毒:有机毒物(如汞、铋等重金属)中毒可损害肾脏,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和肾小管损伤,进而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长期接触或摄入这些有毒物质,会逐渐损伤肾脏结构和功能,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
(四)肿瘤相关
1.实体肿瘤:某些实体肿瘤可引起肾病综合征,如肺癌、胃癌、结肠癌等。肿瘤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可能与肿瘤产生的某些因子作为抗原或诱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有关,也可能与肿瘤导致的机体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相关。肿瘤相关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肿瘤的同时,需要针对肾脏病变进行相应处理,但预后往往与肿瘤的性质、分期等密切相关。
2.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也可引起肾病综合征,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体内的异常细胞和免疫状态改变可能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肿瘤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异常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