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终末期,由长期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而来,全身多系统有明显表现,检查见肌酐等显著升高,治疗需肾脏替代及针对基础病;肾衰竭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急骤、部分可恢复,慢性缓慢进展至尿毒症,急性肾衰竭少尿、多尿、恢复期表现不同,检查指标有相应变化,治疗需去除病因、维持平衡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检查及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进程
1.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阶段。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几乎丧失全部排泄和调节功能,体内代谢废物及毒素无法正常排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重紊乱,会出现一系列全身中毒症状。例如,由于毒素蓄积,可导致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心血管系统可能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情况。其发生往往是长期慢性肾脏疾病逐渐进展而来,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持续恶化至末期。
从年龄角度看,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相应肾脏疾病发展至尿毒症,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原发肾脏疾病谱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肾脏疾病等,成年人多与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相关。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定倾向性,但不同疾病导致的尿毒症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有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蛋白饮食、高血压、高血糖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疾病控制不佳会增加发展至尿毒症的风险。有肾脏疾病病史的人群若未规范治疗,更易进展至尿毒症。
2.肾衰竭: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起病急骤,多因肾缺血(如休克、大出血等)或肾毒性物质损伤(如药物、重金属中毒等)等因素,导致肾脏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使体内代谢废物迅速蓄积。经过及时治疗,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慢性肾衰竭是缓慢进行性的肾功能减退,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逐渐发展而来,如前面提到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等,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走向尿毒症阶段。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急性肾衰竭,但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等因素更易出现;慢性肾衰竭各年龄段均有,与基础肾脏疾病相关。性别无特定偏向。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的肾脏相关危险因素积累会增加慢性肾衰竭发生风险。有肾脏基础疾病病史者是慢性肾衰竭的高危人群,急性肾衰竭可发生在无基础肾脏疾病人群因急性损伤因素导致。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尿毒症:全身多个系统均有明显表现。消化系统症状突出,除了恶心、呕吐外,还可能出现口腔有尿臭味、食欲不振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包炎等,患者可能有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血液系统方面,由于肾性贫血,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相关表现。神经系统可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烦躁甚至抽搐、昏迷等症状。皮肤表现为皮肤瘙痒等。
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尿毒症可能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老年人尿毒症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更复杂,如可能同时伴有心肺功能不全等,使症状相互交织,增加诊断和治疗难度。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若发展为尿毒症,病情变化可能更复杂,需综合考虑妊娠对肾脏的影响及尿毒症对妊娠的反作用。有肾脏病史者发展至尿毒症,其临床表现可能因原发病不同有一定差异,但总体都有典型的尿毒症毒素蓄积及各系统受累表现。
2.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少尿期主要表现为尿量骤减或逐渐减少,同时伴有体内代谢废物蓄积,出现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等)等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等表现。多尿期时尿量逐渐增多,但此时仍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如低血钾等。恢复期时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恢复正常,但可能仍有乏力等虚弱表现。
儿童急性肾衰竭因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密切监测。老年人发生急性肾衰竭,由于其肾脏储备功能差,病情往往较重,恢复相对困难。女性在急性肾衰竭时,若处于特殊生理阶段,需考虑与生理相关的影响,如月经周期等对电解质等的影响。有明确急性损伤因素(如严重感染、大量失血等)的人群发生急性肾衰竭,其临床表现与损伤因素相关,同时有急性肾衰竭的一般表现。
三、检查指标区别
1.尿毒症:血液检查可见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如血肌酐常大于707μmol/L,尿素氮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电解质检查可出现高钾、高磷、低钙等异常。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降低,存在肾性贫血。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等,但尿量可能减少。
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指标在正常范围的参考值不同,需依据各年龄段正常参考值判断。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等变化可能影响检查指标,需综合分析。有肾脏病史者发展至尿毒症,其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可能也有异常,如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可能持续升高,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等可能长期异常。
2.急性肾衰竭:血肌酐短期内迅速升高,可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等情况。电解质检查在少尿期易出现高钾、高磷、低钠等,多尿期可能出现低钾等。血常规在急性肾衰竭时,若有失血等情况可能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但与尿毒症的肾性贫血机制不同。尿液检查可见尿比重降低且固定,尿常规可能有蛋白尿、管型尿等。
儿童急性肾衰竭检查时,因其生理特点,各项指标的变化与成人有差异,需结合儿童正常参考值判断。老年人急性肾衰竭检查指标受其基础肾功能减退影响,判断时要考虑基础状态。女性急性肾衰竭检查时,要考虑生理因素对电解质等指标的影响,如月经失血可能影响血红蛋白等指标。有明确急性损伤因素的患者,检查指标可能同时反映损伤因素相关异常及急性肾衰竭表现。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尿毒症:治疗主要包括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血液透析是通过机器过滤血液清除毒素和多余水分,需定期进行。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的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来清除毒素和水分。肾移植是将健康的肾脏移植给患者,可恢复肾脏功能,但需要合适的供体,且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同时,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糖尿病肾病导致的尿毒症需控制血糖等。
儿童尿毒症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透析方案等。老年人尿毒症进行肾替代治疗时,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选择相对安全合适的治疗方式。女性尿毒症患者若有妊娠计划,需在肾移植等治疗后充分评估身体状况及妊娠风险,因为妊娠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等。有基础疾病的尿毒症患者,治疗基础疾病时要综合考虑药物等对肾脏的影响。
2.急性肾衰竭: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如纠正休克、停用肾毒性药物等。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少尿期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防治高钾血症等;多尿期注意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需求。对于一些急性肾衰竭,如由肾前性因素导致的,及时纠正诱因后肾功能可能恢复。
儿童急性肾衰竭治疗时,要注重营养支持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在液体管理等方面要精确计算,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差。老年人急性肾衰竭治疗要谨慎用药,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同时要积极处理基础疾病。女性急性肾衰竭治疗时,要考虑生理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如月经期间的液体和电解质平衡调整等。有明确急性损伤因素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去除病因是关键,同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