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定义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风险程度、干预策略。
1.定义与诊断标准
骨质减少(骨量低下)指骨密度低于正常年轻人平均值1-2.5个标准差(T值在-1.0至-2.5之间),属于骨质疏松前期;骨质疏松则指骨密度低于正常值2.5个标准差以上(T值≤-2.5),或已发生脆性骨折(如轻微外力导致的髋部、脊柱骨折)。
2.临床表现
骨质减少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驼背,且骨折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髋部、椎体和腕部。
3.风险程度
骨质减少是骨质疏松的过渡阶段,进展为骨质疏松的风险较高;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较正常人增加2-3倍,且骨折后康复困难,易致长期卧床和并发症。
4.干预策略
骨质减少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如增加钙摄入(每日1000-1200mg)、补充维生素D(800-1000IU/日)、规律运动;骨质疏松需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遵医嘱加用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比如双膦酸盐、唑来膦酸、特立帕肽等。
如果患者无法判断自己是骨质减少,还是骨质疏松,可以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