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的区别包括发病机制不同、好发人群与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影像学特征不同、治疗方向不同等。
1.发病机制不同
骨质增生是关节软骨退变后,机体代偿性增生形成骨赘,属于骨骼的“过度生长”,与关节磨损、老化密切相关;骨质疏松则是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本质是“骨量流失”,多与钙代谢异常、激素变化有关。
2.好发人群与部位不同
骨质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长期负重的关节(如膝关节、腰椎、颈椎);骨质疏松好发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以脊柱、髋部、腕部等松质骨丰富部位为主。
3.症状表现不同
骨质增生以局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弹响为主,常伴神经压迫症状(如肢体麻木);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全身骨痛(以腰背部为主)、身高变矮、驼背,易发生脆性骨折(如椎体压缩性骨折)。
4.影像学特征不同
X线检查中,骨质增生可见关节边缘骨赘、骨刺;骨质疏松则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变细稀疏。
5.治疗方向不同
骨质增生以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为主;骨质疏松需遵医嘱使用碳酸钙、维生素D、双膦酸盐等药物进行治疗,以预防骨折为核心。
明确二者差异,有助于针对性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日常需注意合理运动、均衡饮食,既要减少关节过度磨损以预防骨质增生,也要保证钙与维生素D摄入以延缓骨质疏松,从而更好地维护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