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骨质疏松锻炼方法包括等长收缩训练、慢走训练、水中运动、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
1.等长收缩训练
骨折愈合初期可进行,如平卧时绷紧大腿肌肉(股四头肌)保持5秒后放松,或收缩臀部肌肉维持5秒,每组10-15次。通过肌肉静态收缩刺激骨骼,增强骨密度,且不增加骨折部位负重。
2.慢走训练
骨折稳定后(通常术后6-8周)开始,每天慢走20-30分钟,步速以不引起疼痛为宜。行走时保持躯干挺直,借助身体自重对骨骼产生适度压力,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改善下肢骨密度。
3.水中运动
如水中行走、水中踏步,利用水的浮力减轻关节负重,同时通过水流阻力锻炼肌肉。每周2-3次,每次20分钟,适合脊柱、髋部骨折后的骨质疏松患者,既能增强肌肉力量,又能降低跌倒风险。
4.抗阻训练
使用1-2公斤哑铃进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或借助弹力带做下肢直腿抬高(弹力带套在脚踝处),每组10次,每日2组。低负荷抗阻训练可刺激四肢骨骼,增强骨强度,需避免弯腰或负重动作。
5.平衡训练
单腿站立(扶墙或椅子辅助),每次10-15秒,两侧交替,逐步增加时长;或进行足跟走、足尖走,改善下肢平衡与协调能力。平衡训练能减少跌倒风险,间接保护脆弱骨骼,尤其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锻炼时需避免剧烈运动、弯腰负重及突然扭转动作,每次锻炼前做好热身,若出现骨骼疼痛应暂停。结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更有效改善骨质疏松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