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其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穿刺活检等,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乙肝病史,包括感染时间、治疗情况等,乙肝病程长且未规范治疗者,患肝硬化风险较高。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异常;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能明确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肝硬化患者常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3.影像学检查
B超是常用的筛查手段,可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回声等,肝硬化时肝脏体积缩小、表面不光滑、回声增粗不均;CT和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细微结构变化,如肝裂增宽、脾大、门静脉增宽等。
4.肝穿刺活检
这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明确肝硬化的诊断及程度。
二.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
长期遵医嘱服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硬化进展。
2.保肝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3.手术治疗
肝硬化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严重并发症。如脾功能亢进致血细胞减少可做脾切除术;门静脉高压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时,可行分流术或断流术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症状,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乙肝肝硬化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