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是婴儿纯母乳喂养时出现大便次数多、性状为黄色稀糊便且婴儿一般状况好体重能正常增长的现象,因母乳中前列腺素高促进小肠平滑肌运动及婴儿消化功能不完善致,需依据母乳喂养史并通过大便常规等排除其他感染因素诊断,大多随月龄增长4-6个月后可自行缓解,特殊情况补水,婴儿群体需密切观察体重增长,早产儿等特殊婴儿有异常及时就医,母亲一般无需刻意改变饮食。
一、定义
母乳性腹泻是指婴儿在纯母乳喂养状态下出现的腹泻现象,其特征为大便次数增多,但婴儿一般身体状况良好,体重能够正常增长。
二、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每日可能有数次至十数次不等,大便性状多为黄色稀糊便,无脓血等异常成分。
婴儿状态:婴儿精神状态通常较好,食欲正常。
三、发生原因
前列腺素因素: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较高,前列腺素可促进小肠平滑肌运动,使水和电解质分泌增加,进而引发腹泻。
消化功能因素:婴儿消化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母乳中的乳糖等成分消化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在母乳作用下易出现腹泻。
四、诊断
母乳喂养史:依据明确的母乳喂养情况。
排除其他因素:通过大便常规等检查排除细菌、病毒等感染因素导致的腹泻。
五、处理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由于婴儿营养状况不受明显影响,随着月龄增长,胃肠功能逐渐完善,大多在4-6个月后母乳性腹泻可自行缓解。
特殊情况处理:若婴儿出现脱水等情况,可适当补充水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群体:密切观察体重增长情况,只要体重增长正常,母乳性腹泻无需过度担忧。早产儿等特殊婴儿群体,需关注大便情况与体重增长,若有异常及时就医评估。
母亲群体:母亲一般无需刻意改变饮食,正常饮食即可,目前无证据表明母亲饮食会对母乳性腹泻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