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分直肠黏膜脱垂和直肠全层脱垂,病因有盆底组织薄弱、腹压增加,临床表现为脱出及排便异常,儿童要防便秘腹泻多数可随发育自愈少数需干预,成人女性注意产后盆底康复年老体弱者防腹压疾病,出现症状需就医检查,轻度可保守治疗严重需手术。
一、定义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的病症,可分为直肠黏膜脱垂(不完全脱垂)和直肠全层脱垂(完全脱垂)。前者仅直肠黏膜层脱出肛门外,后者则是直肠全层包括肠壁各层向外翻出并脱出于肛门外。
二、病因与相关因素
1.盆底组织薄弱:婴幼儿时期骨盆发育未完善、年老体弱者盆底肌肉和韧带松弛、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组织损伤等,均可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易引发直肠脱垂。
2.腹压增加:长期便秘、慢性腹泻、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会使腹压持续升高,推动直肠向下移位。
三、临床表现
1.脱出: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病情进展后,直肠全层脱出,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严重者咳嗽、行走、下蹲时也可脱出。
2.排便异常:可出现排便不尽感、下坠感,部分患者伴有便秘、腹泻或大便失禁等情况。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多因发育未完善、骶骨弯曲度小等因素发病,家长需注意避免儿童长期便秘、腹泻,若出现排便时直肠脱出情况,应及时就医,多数儿童可随生长发育自愈,少数需干预。
成人:女性因分娩等因素易致盆底组织损伤,需注意产后盆底康复;年老体弱者应积极防治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以降低直肠脱垂风险。
五、诊疗要点
一旦出现直肠脱垂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直肠指诊、结肠镜等检查明确病情。轻度直肠脱垂可尝试保守治疗,如改善排便习惯、进行盆底肌锻炼等;病情严重者可能需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