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因脑垂体相关病变致抗利尿激素合成储存释放受影响致其不足引发,表现为显著多尿、多饮,儿童可影响生长发育,诊断通过尿常规、血浆与尿渗透压测定及禁水-加压素试验,治疗用去氨加压素等药物,儿童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孕期用药需谨慎评估,老年要关注肝肾功能及调整治疗方案。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脑垂体相关病变(如垂体瘤、垂体部位手术、放疗等)可影响抗利尿激素(ADH)的合成、储存或释放,导致ADH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从而引发中枢性尿崩症。当脑垂体病变破坏下丘脑-神经垂体轴时,ADH无法正常分泌,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功能受影响,进而出现尿液浓缩障碍,表现为多尿症状。
二、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显著多尿,每日尿量可多达4~10升甚至更多,尿液外观淡且清,尿比重常低于1.005。同时,因大量排尿导致机体缺水,患者会出现明显多饮,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儿童患者可能因多饮多尿影响生长发育,需密切关注。
三、诊断方法
1.尿常规:尿比重持续低于1.005,尿渗透压降低。
2.血浆渗透压与尿渗透压测定:血浆渗透压可升高,尿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
3.禁水-加压素试验:通过观察禁水后尿液浓缩情况及注射加压素后的反应来鉴别中枢性尿崩症与肾性尿崩症等,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在注射加压素后尿量明显减少,尿比重升高。
四、治疗药物
主要使用去氨加压素等药物,该类药物可补充缺乏的ADH,发挥抗利尿作用,减少尿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尿量、体重及水电解质平衡,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因多尿导致脱水影响生长发育,同时定期评估垂体功能及尿液相关指标。
孕期女性:使用药物时需谨慎,充分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决定是否用药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案。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群肝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药物时需关注药物代谢及排泄情况,警惕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