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规律作息体系维持儿童固定上床及起床时间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分别保证相应睡眠时间,营造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的卧室环境,睡前1小时规避剧烈运动、刺激性节目和电子设备可进行放松活动,关注儿童心理因素及饮食调节睡前不食过多甜食咖啡因晚餐不过饱可饮温牛奶,婴幼儿睡眠障碍结合生理特点按需喂养观察健康问题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建立规律作息体系
儿童需维持固定的上床及起床时间,学龄前儿童每日睡眠时间宜为11~13小时,学龄儿童则需9~11小时。例如,可设定每日晚上7:30~8:00进行洗漱准备,8:30左右引导上床进入睡眠准备状态,通过长期坚持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生物钟,促进规律睡眠。
二、营造适宜睡眠环境
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温度建议维持在20~25℃。可使用遮光窗帘阻挡外界光线,利用白噪音机等设备掩盖环境噪音,为孩子创造利于入睡的静谧空间,减少外界因素对睡眠的干扰。
三、规避睡前不良刺激
睡前1小时内避免让孩子进行剧烈运动、观看刺激性电视节目或使用电子设备。因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正常睡眠节律,应引导孩子在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听轻柔音乐、进行简单冥想等。
四、关注心理因素及饮食调节
心理因素:留意儿童是否因学校适应、同伴关系等产生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通过沟通了解其内心状况,必要时可寻求儿童心理医生专业帮助,缓解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
饮食调节:睡前避免让孩子食用过多甜食或含咖啡因的食物,晚餐不宜过饱,以防胃肠不适影响睡眠质量,可建议孩子睡前适量饮用温牛奶,有一定助眠作用(基于部分研究中温牛奶含色氨酸等成分对睡眠的积极影响)。
五、特殊人群(婴幼儿等)注意要点
婴幼儿睡眠障碍需结合其生理特点调整,遵循按需喂养但逐步建立规律进食时间的原则。同时密切观察是否存在健康问题引发的睡眠异常,如肠痉挛等。若婴幼儿持续睡眠障碍且影响生长发育,需及时就医评估,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手段改善睡眠状况,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