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以非药物干预为主,需建立规律作息、营造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的良好睡眠环境、应用渐进式放松训练与阳性强化法行为疗法,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经评估确需药物则遵儿科用药原则谨慎使用,有基础病史儿童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保障安全。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
1.建立规律作息:依据儿童年龄设定固定睡眠时段,学龄前儿童每日需保证11~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为9~11小时,每日固定上床与起床时间,使生物钟形成稳定节奏,助力改善睡眠障碍。例如,可设定学龄前儿童20:30左右上床,早晨7:00左右起床;学龄儿童21:00左右上床,早晨6:30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调整睡眠周期。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光线黑暗、温度适宜(约18~25℃),睡前1小时避免儿童接触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因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干扰褪黑素分泌,打乱正常睡眠周期。可在睡前为儿童营造温馨舒适的睡眠氛围,如播放轻柔音乐。
3.行为疗法应用:
渐进式放松训练:指导儿童通过深呼吸(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缓慢呼气6秒)配合肌肉逐步放松,从脚部开始依次到全身肌肉,帮助放松身心,缓解睡前紧张情绪。例如,先让儿童紧绷脚部肌肉5秒,然后迅速放松,依次对腿部、腹部、手部等肌肉进行类似操作。
阳性强化法:当儿童按时入睡或夜间睡眠无频繁觉醒等良好表现时,给予口头表扬、小贴纸等正性激励,强化其良好睡眠行为,促进睡眠习惯养成。比如儿童连续3天按时入睡,可奖励一个小玩具作为鼓励。
二、谨慎药物干预
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经医生评估确需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安全性高且经临床验证的药物,但要明确低龄儿童用药禁忌,避免随意使用不适合的药物,药物使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儿童舒适度为考量标准,而非机械依据某一指标用药。
三、关注特殊人群情况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儿童,如患有哮喘、癫痫等疾病的儿童出现睡眠障碍时,治疗需格外谨慎,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对睡眠治疗的影响以及睡眠障碍治疗药物对基础病的可能作用,必须在多学科医生协作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既改善睡眠障碍又不加重基础病史病情,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儿科安全护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