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肛门对粪便及气体控制能力丧失致粪便不自主排出的病症,可由神经系统病变、肠道疾病、手术损伤、老年人括约肌盆底肌退变松弛及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儿童先天肛门畸形等引起,老年人、儿童、女性有不同发病特点,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致不敢社交、产生自卑焦虑及引发肛周皮肤问题。
一、定义
大便失禁是指肛门对粪便及气体的控制能力丧失,导致粪便不自主地排出体外的一种病症。它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二、常见病因
1.神经系统病变: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这些疾病会影响神经对肛门括约肌的调控功能,导致括约肌失去正常的收缩与舒张控制,进而引发大便失禁。例如,脊髓损伤可能破坏神经传导通路,使得大脑无法有效控制肛门括约肌的运动。
2.肠道疾病:某些肠道疾病也可导致大便失禁,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会反复刺激肠道,破坏肠道正常的排便调节机制;直肠肿瘤、直肠脱垂等病变,可能直接压迫或影响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从而引发大便失禁。
3.手术损伤:肛门直肠部位的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肛瘘切除术等,可能会损伤肛门括约肌或相关神经,导致术后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例如,直肠癌根治术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有可能不可避免地损伤到控制排便的结构。
4.其他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及盆底肌会出现退变、松弛,加之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功能减退,易发生大便失禁;儿童若存在先天性肛门畸形、脊髓发育不良等问题,也可能引发大便失禁。
三、不同人群特点
1.老年人:因机体老化,肛门括约肌张力下降、盆底肌松弛,且常合并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可并发神经病变影响排便控制),所以相对更易出现大便失禁。需关注其基础疾病管理,同时加强盆底肌锻炼等非药物干预来改善症状。
2.儿童:先天性的肛门直肠发育异常是常见病因,如先天性肛门闭锁等。此外,脊髓发育不良等神经系统先天性问题也可导致儿童大便失禁。对于儿童,要注重早期诊断和干预,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措施,且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恰当的治疗方式。
3.女性:妊娠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可能会损伤盆底肌和肛门括约肌,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或助产等情况,增加了产后发生大便失禁的风险。产后需关注盆底肌恢复情况,可通过盆底肌康复训练等促进恢复。
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大便失禁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导致患者不敢外出社交,担心随时可能出现粪便排出的情况,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长期的大便失禁还可能引发皮肤问题,如肛周皮肤湿疹、溃疡等,因为粪便的刺激会反复损伤肛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