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惊厥性疾病,与小儿大脑发育未成熟有关,发热时易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分单纯性和复杂性,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排除其他病因,处理需紧急保持呼吸道通畅、止惊,控制体温,预防要积极控温及对有复发倾向者用药物预防,婴幼儿需密切监测体温并熟悉处理方法,有既往史患儿要加强体温监测和定期随访。
一、定义
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惊厥性疾病,指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通常≥38.5℃)时发生的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与小儿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有关,发热时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易出现异常放电引发惊厥,具体机制涉及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及神经递质变化等,小儿大脑皮质抑制功能较差,发热易致皮质发放异常电活动。
三、临床表现
1.发作形式:多为全身强直性或阵挛性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面色发绀、四肢抽动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
2.年龄特点: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6个月前及6岁后少见。
四、分类
1.单纯性高热惊厥:发作形式多为全身性,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无复发,无神经系统异常体征,预后较好。
2.复杂性高热惊厥: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或呈局灶性发作,24小时内有复发,可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复发风险及转为癫痫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五、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发热初期出现惊厥、既往有类似发作史等)、临床表现及排除其他惊厥病因(如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等),通常需结合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检查辅助排除其他疾病。
六、处理原则
1.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及时止惊,可选用咪达唑仑等药物止惊(仅提药物名称)。
2.控制体温:积极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降低体温,避免体温再次骤升诱发惊厥复发。
七、预防
1.积极控制体温:发热初期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可使用退热贴、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方法,体温≥38.5℃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2.复发预防:有高热惊厥复发倾向的患儿,在发热初期可遵医嘱使用药物预防惊厥发作,如地西泮等(仅提药物名称)。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时及时干预,因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惊厥易反复且可能对大脑发育产生潜在影响,家长应熟悉惊厥发作时的正确处理方法,如保持气道通畅、避免摇晃患儿等。
2.有既往高热惊厥史患儿:家长需加强日常体温监测,发热时提前采取降温措施,尽量缩短体温升高时间,降低惊厥复发风险,同时定期随访,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