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致足部出现溃疡、感染、坏疽等病变,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易致伤口不自知引发感染溃疡,血管病变致下肢动脉狭窄血供少影响组织修复抗感染,感染在神经血管病变基础上扩散加重病变,高危人群为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有足部畸形及既往有足部溃疡史者,诊断需采集病史、检查足部并通过辅助检查评估血管及明确感染病原体。
一、定义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足部病变,涵盖足部溃疡、感染、坏疽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糖尿病较为严重且治疗难度较大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二、病因机制
1.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发周围神经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患者难以察觉足部微小创伤,如摩擦、刺伤等,易导致伤口反复损伤却不自知,进而引发感染与溃疡。例如,研究表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者约6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
2.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主要累及下肢动脉,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使足部血供减少,影响组织修复与抗感染能力,增加伤口不愈及坏疽发生风险。
3.感染因素:在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基础上,足部皮肤破损易引发细菌等病原体感染,且由于局部血供差、组织修复能力弱,感染易扩散,加重足部病变程度。
三、临床表现
1.溃疡:多发生于足底、足趾等部位,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破损,若未及时处理可发展为溃疡,溃疡面大小、深浅不一,常伴有渗出。
2.感染:溃疡处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时可伴有脓性分泌物,甚至引发蜂窝织炎、骨髓炎等。
3.坏疽: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干性、湿性及混合性坏疽。干性坏疽表现为足部远端组织干枯、发黑;湿性坏疽则局部肿胀明显,有较多分泌物;混合性坏疽兼具干性与湿性坏疽特点。
四、高危人群
1.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显著升高,因长期高血糖对神经和血管的慢性损伤累积。
2.血糖控制不佳者:血糖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会加重神经病变与血管病变进展,增加糖尿病足发生几率。
3.有足部畸形者:如高弓足、锤状趾等足部畸形患者,足部受力不均,易出现局部皮肤磨损,引发溃疡。
4.既往有足部溃疡史者:此类患者再次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较无溃疡史者大幅增加。
五、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足部外伤史等。
2.足部检查:观察足部皮肤色泽、温度、有无溃疡、感染及坏疽表现,检查足部感觉(如温觉、痛觉、振动觉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辅助检查:可通过超声、血管造影等评估下肢血管情况;通过创面分泌物培养明确感染病原体类型,有助于指导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