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代谢病因胰岛素抵抗伴分泌不足致血糖紊乱多起病隐匿好发成人,病因含遗传及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及早期不典型症状、并发症累及多器官,诊断靠空腹等血糖指标或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分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青少年需防肥胖等,妊娠期女性要控血糖,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定义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因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血糖代谢紊乱,多起病隐匿,好发于成人,随病程进展可累及多器官系统。
二、病因
1.遗传因素
具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占一定比例,研究显示基因多态性等遗传特征与该病易感性相关。
2.生活方式因素
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及缺乏体力活动是重要诱因。长期摄入过量此类食物致身体能量过剩,引发胰岛素抵抗;缺乏运动使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影响血糖正常代谢。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表现,但不少早期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
2.并发症相关表现
病情进展可累及多器官,如糖尿病肾病可致水肿、蛋白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发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手足麻木、感觉减退等。
四、诊断标准
1.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相关症状可确诊;若无症状,需非同日再次检测证实。
2.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该指标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五、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干预
是基础治疗,包括合理控制饮食,依据患者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热量摄入,均衡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比例;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2.药物治疗
可使用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等),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糖,也可根据病情使用胰岛素,但需遵专业医生指导。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及青少年
近年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需避免过度肥胖,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糖,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适方案,因儿童身体发育特点,需谨慎选择治疗措施。
2.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2型糖尿病需密切监测血糖,在保障母婴健康前提下控制血糖,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妊娠生理状态会影响血糖控制及药物选择。
3.老年患者
老年2型糖尿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留意药物相互作用,监测血糖不宜过严格,以防低血糖发生,生活方式调整要兼顾老年人身体状况,循序渐进,考虑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