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发病因素有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等,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诊断靠超声、宫腔镜、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失控的恶性肿瘤,发病因素有遗传、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有乳腺肿块等,诊断用超声、钼靶、病理活检,治疗有手术加辅助治疗,特殊人群中子宫内膜癌需肥胖者控体重等,乳腺癌需育龄期自查等且肥胖者控体重。
一、子宫内膜癌
1.定义与发病因素: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雌激素长期刺激(如无排卵性疾病、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延迟等为常见发病因素,其中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延长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时间。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流血,部分患者有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血性排液、恶臭。晚期可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等。
3.诊断方法: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内情况;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病变,并可取组织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刮宫或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
4.治疗手段: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根据分期选择不同术式,如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等;对于晚期或复发患者可采用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二、乳腺癌
1.定义与发病因素: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的恶性肿瘤,遗传因素(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生育晚、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为高危因素,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2.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为乳腺肿块,多为无痛性、单发、质地硬、边缘不规则的肿块;部分患者有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还可出现乳头乳晕改变(如乳头凹陷、乳晕湿疹样改变)、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
3.诊断方法:乳腺超声可初步筛查,乳腺钼靶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手段,病理活检(如空芯针穿刺活检、切除活检等)是明确诊断的关键,通过病理检查可确定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子分型。
4.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包括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术等;根据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选择辅助治疗,如化疗、内分泌治疗(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靶向治疗(如HER2阳性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等)等,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子宫内膜癌:肥胖女性需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脂、高热量食物摄入)和适度运动来降低雌激素水平对子宫内膜的刺激;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有家族遗传倾向或相关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超声等相关筛查。
乳腺癌:育龄期女性应关注自身乳腺健康,定期进行乳腺自查及筛查;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需更密切监测,可提前咨询医生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更年期女性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评估乳腺癌发病风险;肥胖女性同样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降低乳腺癌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