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症是脂质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分原发性(与遗传等相关)和继发性(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因素),发病因脂质合成过多等代谢平衡失调,多数早期无症状常体检发现,有黄色瘤等体征,长期可致心脑血管病,靠血脂检测诊断,年龄、不良生活方式、家族病史是风险因素,治疗分非药物(饮食、运动、控体重)和药物干预,儿童青少年、孕妇、老年有相应注意事项。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脂质成分水平异常升高的代谢性疾病,属于脂质代谢紊乱范畴。
分类情况
原发性高血脂症
多与遗传因素相关,由机体自身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缺陷、酶活性异常等导致脂质代谢过程出现障碍,常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类型。
继发性高血脂症
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因素,如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可影响脂质代谢致血脂升高,肾病综合征患者因蛋白丢失等机制引发血脂异常,此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等)也可能诱发高血脂症。
发病机制要点
主要是体内脂质代谢平衡失调,包括脂质合成过多、分解代谢障碍或转运异常等。例如,当机体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能力下降或合成增加时,会导致血液中LDL-C水平升高,进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临床表现特点
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常通过体检发现血脂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色瘤(如眼睑周围黄色瘤等)、早发性角膜环等体征,长期高血脂可逐渐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出现胸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相关并发症表现。
诊断指标及意义
通过血脂检测明确诊断,关键指标包括:
总胆固醇(TC):正常范围一般为2.8~5.2mmol/L,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脂质代谢异常风险。
甘油三酯(TG):正常范围通常为0.56~1.70mmol/L,升高常见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等情况。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正常范围多<3.4mmol/L,升高时需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正常范围男性一般为1.04~1.55mmol/L,女性稍高,降低时不利于脂质的逆向转运。
风险因素分析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群随着机体代谢功能逐渐减退,高血脂症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高脂高糖饮食(如长期大量摄入油炸食品、甜品等)、缺乏规律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显著增加患病几率。
家族病史:有家族性高脂血症遗传背景的人群,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升高。
危害及影响
长期高血脂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脑卒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原则
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整:减少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脂等)和胆固醇(如动物内脏等)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蔬菜、全谷物等)摄入,保持饮食均衡。
运动锻炼: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时长,有助于消耗脂质、改善脂质代谢。
体重控制: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2的正常范围,减轻超重或肥胖带来的脂质代谢负担。
药物干预
对于经严格非药物干预后血脂仍不达标或存在明确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遵医疗规范选用降脂药物,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综合判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若出现高血脂,多与家族性因素或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摄入高糖高脂食品、缺乏运动等)相关,需注重饮食均衡,避免过早接触高脂高能量食物,鼓励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发育。
孕妇:孕期高血脂需谨慎用药,以生活方式调整为首要措施,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血脂水平,同时需密切监测母婴健康状况。
老年患者:需综合考量肝肾功能等机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测,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