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原因包括消化道本身疾病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小肠疾病(肠结核、克罗恩病)、结肠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肛管疾病(直肠息肉、直肠癌、痔)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表现为便血颜色有黑色或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鲜红色血便(提示下消化道出血),伴随腹痛、腹泻、腹部肿块、贫血表现等,不同人群有儿童需警惕直肠息肉、肠套叠,女性需考虑妇科疾病,老年人要高度警惕结肠癌、直肠癌等需及时检查。
一、便血的原因
(一)消化道本身的疾病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等导致门静脉高压引起,曲张的静脉破裂可引发大量便血,出血较急且量较大。
2.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时,溃疡部位血管受损可导致出血,表现为黑便或伴有呕血,出血情况与溃疡大小及累及血管有关。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因应激、药物等因素引起胃黏膜急性糜烂出血,可出现呕血、黑便等表现。
4.胃癌:肿瘤组织侵蚀血管可导致出血,早期可能仅有潜血阳性,进展期可出现黑便、呕血等。
5.小肠疾病:
肠结核:结核病变侵犯肠道血管可引起出血,常伴有腹痛、腹泻等表现。
克罗恩病:肠道炎症性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出现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
6.结肠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弥漫性炎症、溃疡形成,导致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结肠癌:肿瘤生长过程中侵蚀血管引起出血,便血可为鲜血或暗红色血便,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
7.直肠肛管疾病:
直肠息肉:儿童多见,多为无痛性便血,鲜血附于粪便表面。
直肠癌:便血多为暗红色,常伴有黏液,可伴有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大便变细等。
痔:内痔常见便血,多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鲜血不与粪便混合。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倾向,可出现便血,同时伴有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易发生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导致便血,皮肤黏膜可出现紫癜。
血友病: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引起便血,常有家族遗传史。
二、便血的表现
(一)便血颜色
1.黑色或柏油样便:多提示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或小肠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或柏油样,质地黏稠发亮。
2.鲜红色血便:多提示下消化道(结肠、直肠、肛管)出血,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或出血速度较快,血液未在肠道内充分氧化,表现为便后滴血、粪便表面带血或全为鲜红色血便。
(二)伴随症状
1.腹痛:消化道疾病引起的便血常伴有腹痛,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伴有周期性上腹痛;肠结核出血可伴有右下腹隐痛;结肠癌出血可伴有腹部隐痛或胀痛等。
2.腹泻:如溃疡性结肠炎出血常伴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为黏液脓血便;肠结核出血也可伴有腹泻与便秘交替。
3.腹部肿块:结肠癌、肠结核等疾病引起便血时,可能在腹部触及肿块。
4.贫血表现:长期慢性便血可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急性大量出血可出现心慌、气短、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5.其他:白血病导致的便血可伴有发热、出血点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便血可伴有皮肤紫癜等。
(三)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便血需警惕直肠息肉,多为无痛性鲜血便,附着于粪便表面;肠套叠也可引起儿童便血,常伴有腹痛、腹部包块及果酱样便。
2.女性:需考虑妇科疾病如宫外孕破裂等导致的腹腔内出血波及肠道引起便血,但相对少见;同时要注意与肛肠疾病等鉴别。
3.老年人:老年人便血要高度警惕结肠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表现,需及时进行结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