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是肛管或直肠黏膜上带蒂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可因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粪便及慢性炎症刺激等引起,有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等表现,可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等诊断,较小息肉可内镜下切除,较大等可手术切除,可通过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来预防。
一、定义
肛门息肉是指肛管或直肠黏膜上带蒂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可突入肠腔上下移动。其蒂的大部分是肠黏膜由于肠蠕动或粪便牵拉延长所致。
二、病因
(一)炎症刺激
长期的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刺激肠黏膜上皮增生,形成息肉。炎症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反复的炎症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组织异常增生。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因肠道炎症引发肛门息肉,但有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风险相对更高。生活方式上,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进食刺激性食物等可能加重肠道炎症,增加患病风险。
(二)遗传因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族中有此类遗传病史的人群,比一般人群更容易患上肛门息肉,不同性别患病风险无明显差异,但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三)粪便、慢性炎症刺激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直肠黏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各年龄段都可能因为粪便刺激等出现,但长期不良排便习惯的人群更易患病。
三、临床表现
(一)便血
息肉较大时可出现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能出现,但儿童患者便血时需尤其注意排查息肉可能。便血情况可能因息肉大小、位置等不同而有所差异,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较多量便血。
(二)脱垂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黏膜,可逐渐与肌层分离而脱垂于肛门外。排便时可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严重者需用手推回。不同年龄人群脱垂表现可能因身体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儿童身体柔韧性较好,可能脱垂情况表现与成人有别,但本质都是息肉脱出。
(三)肠道刺激症状
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这是因为息肉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但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等人群可能更易因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此类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一)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下端的息肉,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方法。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直肠指检,但儿童进行直肠指检时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通过直肠指检可以感知息肉的位置、大小、质地等。
(二)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肛门息肉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到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进行结肠镜检查,但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操作方式,确保检查安全。病理检查对于区分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等具有关键作用。
五、治疗
(一)内镜下切除
对于较小的息肉,可通过结肠镜进行内镜下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术等。这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不同年龄患者内镜下切除的操作需根据年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儿童患者更需谨慎操作,确保安全。
(二)手术切除
对于较大、基底较宽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需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而定。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后决定是否手术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六、预防
(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适量运动,促进肠道蠕动。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但儿童需家长引导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如家长应为儿童准备营养均衡的饮食,鼓励儿童适当运动等。
(二)积极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控制炎症,减少对肠黏膜的刺激,降低肛门息肉的发生风险。有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需遵循医生指导,规范治疗,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