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可由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含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致神经受损及括约肌本身病变)、盆底肌功能异常(分娩损伤、长期便秘致其功能受影响)、肠道疾病影响(炎症性肠病破坏肠道结构功能、直肠肿瘤侵犯相关结构或阻塞肠道)、直肠感觉异常(疾病致感觉减退、医源性操作损伤感觉神经)、盆腔手术损伤相关结构、长期用刺激性泻药或部分抗抑郁药等药物影响、老年人因组织功能退化及合并慢性病、孕产妇妊娠分娩致盆底肌损伤及儿童先天性畸形或神经发育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导致。
一、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一)神经损伤相关
1.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可能影响控制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括约肌失去有效支配,出现收缩异常,引发大便失禁;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传导受阻,肛门括约肌的神经调控功能丧失,进而出现失禁情况,此类情况常见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导致脊髓损伤的患者。
2.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较长时,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神经,包括支配肠道和肛门括约肌的神经,使直肠感觉减退、括约肌功能失调,逐渐引发大便失禁,尤其多见于病程超过10年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二)括约肌本身病变
肛门括约肌本身的损伤,如外伤导致括约肌撕裂,或者先天性括约肌发育不良,都会影响其正常的控便功能,使粪便无法正常储存和控制排出,引发大便失禁。
二、盆底肌功能异常
(一)分娩损伤
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过长或胎儿过大时,容易造成盆底肌撕裂或神经损伤,导致盆底肌松弛,产后控便能力下降,增加大便失禁的发生风险,这种情况在经产妇中相对更常见。
(二)长期便秘
长期便秘患者由于粪便长时间积聚在肠道内,对直肠壁压力增大,会逐渐损伤盆底肌的弹性和功能,同时排便时过度用力也会加重盆底肌的损伤,最终导致盆底肌控便能力减弱,引发大便失禁。
三、肠道疾病影响
(一)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炎症会破坏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影响肠道的吸收和蠕动调节,导致肠道分泌和排泄失控;克罗恩病可累及肠道全层,造成肠道狭窄、瘘管形成等,影响肠道的正常排便控制,从而引发大便失禁,这类患者往往有长期的肠道炎症症状,如腹泻、腹痛等。
(二)直肠肿瘤
直肠部位的肿瘤,如直肠癌,随着肿瘤的生长,会侵犯周围组织和神经,包括肛门括约肌相关结构,导致括约肌功能受损,同时肿瘤可能阻塞肠道或影响肠道正常蠕动,进而引起大便失禁,此类患者通常还伴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四、直肠感觉异常
(一)疾病导致感觉减退
除了糖尿病神经病变外,脊髓空洞症等疾病也可能影响直肠的感觉传入神经,使患者对直肠内粪便的充盈感觉减退或消失,不能及时感知排便冲动,从而导致大便失禁,这类疾病患者往往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相关症状。
(二)医源性因素
某些直肠检查或治疗操作,如多次直肠活检等,可能损伤直肠感觉神经,引起直肠感觉异常,导致控便能力下降,引发大便失禁。
五、手术因素
盆腔部位的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子宫切除术等,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不可避免地损伤肛门周围的肌肉、神经或肠道结构,术后容易出现大便失禁的并发症,尤其是手术范围较大、操作复杂的手术,发生失禁的风险相对更高。
六、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引发大便失禁,例如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会损伤肠道黏膜和神经,破坏肠道正常的排便调节机制;部分抗抑郁药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间接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增加大便失禁的发生几率,用药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排便情况。
七、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等组织的弹性和功能逐渐退化,肠道蠕动也相对减慢,控便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大便失禁的情况,尤其在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脑卒中)时,风险进一步增加。
八、特殊人群情况
(一)孕产妇
孕产妇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肌承受较大压力,容易出现损伤,且孕期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肠道和肛门括约肌功能,产后若盆底肌修复不佳,就容易发生大便失禁,需要在产后注意盆底肌康复训练等。
(二)儿童
虽然儿童大便失禁相对较少见,但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等情况可能导致儿童大便失禁,需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排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