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良性疾病,与内分泌紊乱相关,表现为乳房疼痛、可触及结节等,影像学下乳腺组织异常,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乳腺癌是恶性肿瘤,早期多无痛性肿块,随病情进展有多种症状,影像学有相应恶性征象,病理可见异型细胞,手术结合综合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预后较好,中晚期也有改善可能。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及复旧不全,引起乳腺正常结构紊乱。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相关,尤其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有关。
乳腺癌:是源于乳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由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而形成的恶性病变,可发生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
二、临床表现差异
乳腺增生
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疼痛程度和规律不一,部分患者月经前疼痛明显,月经后缓解,也有部分患者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可触及乳腺结节或增厚的乳腺组织,结节大小不一、质地韧或呈颗粒状,多为双侧乳腺同时受累,也可单侧发生。疼痛和结节情况会受情绪、劳累等因素影响,情绪波动大或劳累后症状可能加重。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相对少见,男性乳腺增生较为罕见但也可能发生,男性乳腺增生原因多与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
乳腺癌
症状特点: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常通过体检或筛查发现乳房无痛性肿块,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累及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头乳晕异常,如乳头凹陷、乳晕湿疹样改变等。
年龄与性别因素: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男性乳腺癌也有发生,但相对较少。不同年龄段乳腺癌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乳腺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进展可能更快。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区别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乳腺增生在超声下表现为乳腺组织增厚、回声不均,可见散在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结节边界多不清晰;乳腺癌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可有微小钙化、纵横比大于1等恶性征象。
乳腺X线摄影(钼靶):乳腺增生钼靶下可见乳腺腺体密度增高,结构紊乱;乳腺癌钼靶可见肿块影,多呈毛刺状、分叶状,可有细小密集的钙化点,如沙粒样钙化等。
磁共振成像(MRI):乳腺增生MRI表现为乳腺组织信号不均;乳腺癌MRI上肿块多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可发现多灶、多中心的病灶。
病理学检查
乳腺增生:病理可见乳腺导管扩张、上皮增生,间质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无异型性。
乳腺癌:病理可见癌细胞呈巢状、片状等排列,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有明显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可通过免疫组化等进一步明确分子分型,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情况,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不同
乳腺增生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症状,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紧张;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雌激素食物摄入等。
药物治疗:当疼痛等症状较重时,可选用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他莫昔芬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乳腺癌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可选择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等不同术式。
综合治疗:术后常需结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例如,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可使用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进行治疗;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等,根据患者具体病理分子分型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五、预后差异
乳腺增生:一般预后良好,极少发生恶变,通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和规范治疗,症状多可缓解,对寿命影响不大。但需定期复查乳腺,观察病情变化。
乳腺癌:预后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密切相关。早期乳腺癌患者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综合治疗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中晚期患者也能获得一定的生存时间和较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