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惊厥发作时典型症状有全身性抽搐(肢体强直、阵挛性抽动、意识障碍)及伴随面色、呼吸改变;婴幼儿时期抽搐形式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较小,年长儿时期更接近全身性发作典型表现且基础疾病可能复杂;有既往发热惊厥病史患儿再发热易诱发惊厥需密切监测体温等,存在神经系统基础疾病患儿症状更复杂预后差需特殊护理及关注病情变化。
一、发作时的典型症状
1.全身性抽搐表现
肢体强直:患儿全身肌肉突然变得僵硬,比如四肢伸直、牙关紧闭等。从科学研究来看,这是由于发热引起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例如在一些儿科临床研究中发现,发热惊厥发作时,肌肉强直是常见的初始表现之一,这种强直可以持续数秒到数分钟不等。
阵挛性抽动:随后可能出现有节律的肌肉收缩和舒张,表现为肢体有规律地抖动。这是因为大脑异常放电的传播导致神经肌肉出现阵发性的兴奋-抑制交替。研究表明,阵挛性抽动的频率和幅度会因个体差异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频率可从每秒几次到十几次不等。
意识障碍: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轻者可能只是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减弱,重者则完全失去意识。这是因为发热惊厥发作时,大脑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尤其是与意识相关的脑区受到异常放电的干扰。例如脑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发作时大脑出现异常的痫样放电,这种放电会影响意识相关神经通路的正常功能。
2.伴随的其他表现
面色改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或发绀等情况。面色苍白是因为发热惊厥发作时,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氧供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面部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绀则是由于氧合血红蛋白减少,组织缺氧引起的。临床观察发现,在发热惊厥发作过程中,约有一定比例的患儿会出现面色的异常改变,这与机体的氧代谢和循环状态变化相关。
呼吸改变:呼吸可能变得不规则,比如呼吸急促、暂停等。这是因为惊厥发作时,神经系统对呼吸中枢的调控出现紊乱。科学研究显示,呼吸的异常改变是发热惊厥发作时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严重时可能影响患儿的气体交换,需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二、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及衍生情况
1.婴幼儿时期
婴幼儿发热惊厥时,抽搐的形式可能相对不典型,有时可能表现为局部的肢体抽动,如一侧肢体的抖动等。这是因为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较高且易扩散。例如,一些研究指出,婴幼儿的大脑皮质较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尚不完善,所以异常放电容易在局部扩散,导致局部性的抽搐表现。而且婴幼儿发热惊厥时,体温升高的幅度可能相对较小,有的可能在体温刚刚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惊厥。这与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有关,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控不稳定,较小的体温波动就可能诱发惊厥。
2.年长儿时期
年长儿的发热惊厥症状相对更接近全身性发作的典型表现,如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年长儿的大脑发育逐渐成熟,神经元的整合功能相对较好,但在发热等诱因下,仍然会出现大脑神经元的异常同步放电。同时,年长儿在发作后可能对发作过程有一定的记忆,这与年长儿的认知功能相对完善有关。而年长儿发生发热惊厥时,其基础疾病可能相对复杂一些,比如可能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疾病等,这需要结合病史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三、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及温馨提示
1.有既往发热惊厥病史的患儿
这类患儿再次发热时更容易诱发惊厥。对于这类特殊人群,家长需要密切监测体温,一旦发现体温有升高趋势,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因为既往有发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其大脑神经元对发热的敏感性更高,体温的轻微升高就可能触发异常放电。例如,当患儿体温达到38℃左右时就可能发生惊厥,所以要比一般患儿更早地进行体温监测和干预。同时,家长应准备一些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退热贴、温水擦拭身体等,并记录患儿发热及惊厥发作的规律,以便在就医时能准确提供病史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2.存在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儿
本身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生发热惊厥时,症状可能更复杂,预后也可能相对较差。这类患儿在发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发作,而且惊厥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医生在诊治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情况。对于这类患儿的家庭护理,要特别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在惊厥发作时应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要积极治疗其基础神经系统疾病,控制基础疾病的进展,降低发热惊厥发作的风险。并且要定期带患儿进行神经系统的评估和相关检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