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机械性创伤因素如长期便秘致干硬粪便损伤肛管、频繁腹泻刺激肛管皮肤;解剖因素如肛管后部肛尾韧带坚硬伸缩性差、肛管狭窄使粪便挤压力大;感染因素如肛管局部感染致皮肤韧性降低、结核杆菌感染使肛管组织脆弱;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差异中女性易患、生活方式中久坐等增加便秘风险、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易引发肛裂。
一、机械性创伤因素
1.便秘相关:长期便秘是引发肛裂的常见原因之一。当患者存在便秘情况时,排便时需要用力摒便,这会使干硬的粪便对肛管皮肤产生强烈的机械性损伤。据相关研究统计,约80%-90%的肛裂患者伴有便秘病史。干硬粪便通过肛管时,过度扩张肛管组织,容易导致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尤其是肛管后正中部位,因为该部位血供相对较差,更容易受损。例如,一些长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的人群,肠道蠕动功能减缓,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进而引发便秘,增加了肛裂的发生风险。
2.腹泻影响:频繁腹泻也可能导致肛裂。腹泻时,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性状稀溏,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对肛管皮肤的刺激频率增加且力度较大。反复的粪便刺激会使肛管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损伤,进而引发肛裂。比如患有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腹泻发作期间,肛管皮肤受到频繁的稀便冲刷,容易出现破损,逐步发展为肛裂。
二、解剖因素
1.肛管结构特点:肛管部位的解剖结构存在一定特点,肛管外括约肌在肛管后方形成的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肛管后部血供相对不足。这使得肛管后部承受粪便压力的能力较弱,当受到干硬粪便等刺激时,更容易发生撕裂。例如,在正常排便过程中,肛管后部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而由于肛尾韧带的存在和血供的因素,此处组织更容易受损,从而引发肛裂。
2.肛管狭窄情况:先天性肛管狭窄或者因肛门部位手术等原因导致的肛管狭窄,会使肛管腔径变小。当粪便通过狭窄的肛管时,需要更大的力量,这就会对肛管皮肤产生更大的挤压力,容易造成肛管皮肤的裂伤,进而引发肛裂。比如曾接受过肛门部位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瘢痕挛缩导致肛管狭窄,增加了肛裂的发病几率。
三、感染因素
1.肛管局部感染:肛管周围组织的感染,如肛窦炎、肛周脓肿等,炎症可蔓延至肛管皮肤。炎症会使肛管皮肤的韧性降低,容易破损。例如,肛窦炎时,细菌感染导致肛窦及周围组织发炎,炎症逐渐向肛管皮肤扩散,使肛管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在排便等机械刺激下容易发生裂开形成肛裂。据临床观察,约有10%-15%的肛裂患者是由肛管局部感染引发的。
2.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也可能累及肛管部位。结核病变会使肛管组织变得脆弱,容易发生破溃形成肛裂。在一些结核病高发地区或者有结核病史的患者中,需要警惕结核杆菌感染导致肛管病变引发肛裂的可能。例如,既往有肺结核等结核病史的患者,结核杆菌可能通过血行传播等途径累及肛管,引起肛管组织的病变,进而导致肛裂的发生。
四、其他因素
1.年龄与性别差异: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肛裂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肛裂多与腹泻、肛管未发育成熟等因素有关,婴幼儿若存在腹泻,粪便刺激容易导致肛管皮肤损伤;而中老年肛裂患者可能与肠道功能衰退、便秘等因素相关。在性别方面,女性相对男性更容易患肛裂,这可能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有关,女性骨盆较宽,肛管较短,且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盆腔充血等因素可能影响肛管血液循环,增加肛裂发生风险。比如妊娠期女性,由于盆腔静脉受压,肛管血液循环不畅,同时孕期容易出现便秘,双重因素作用下更容易发生肛裂。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增加肛裂风险。此外,长期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肛管直肠受到刺激,局部血管容易充血,也会增加肛裂的发病几率。例如,一些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群,由于久坐不动,肠道蠕动缓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水分吸收多,容易便秘,进而引发肛裂;而经常大量饮酒、食用辣椒等刺激性食物的人,肛管直肠黏膜受到刺激,局部炎症反应增加,也容易导致肛裂的发生。
3.病史相关影响: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肛管部位感染的风险增加,进而容易引发肛裂;此外,患有克罗恩病等肠道炎性疾病的患者,肠道炎症累及肛管时,也容易出现肛管皮肤的损伤和肛裂形成。比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免疫功能受到影响,肛管周围组织感染的机会增多,更容易发生肛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