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小溃疡,常见病因有便秘、肛管狭窄、外伤;临床表现为疼痛(周期性)、便血、便秘;诊断方法包括肛门视诊、直肠指检、肛门镜检查;治疗有非手术治疗(坐浴、润肠通便)和手术治疗;预防需保持大便通畅、保护肛门局部清洁。
一、肛裂的定义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
二、肛裂的常见病因
1.便秘
长期便秘患者,大便干结,排便时需要用力过猛,干硬的粪便强行通过肛管,容易撕裂肛管皮肤。例如,有研究表明,约84%的肛裂患者伴有便秘,便秘导致排便时肛管压力明显增高,是引发肛裂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受便秘影响,儿童若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摄入膳食纤维少,容易便秘进而引发肛裂;成年人中,久坐、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便秘从而增加肛裂风险。
2.肛管狭窄
先天性肛管狭窄或肛门部位手术等原因可引起肛管狭窄,肛管狭窄使得肛管弹性降低,在排便时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形成肛裂。例如,曾行肛门直肠手术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瘢痕挛缩导致肛管狭窄,进而引发肛裂。不同性别患者均可发生,女性在分娩过程中若发生会阴撕裂等情况,可能影响肛管结构,增加肛管狭窄及肛裂的发生风险。
3.外伤
肛门异物损伤、粗暴的肛门指检等外力因素都可能导致肛管皮肤破裂。如一些患者因误吞异物,异物经消化道排出时可能损伤肛管;医护人员进行肛门指检时操作不当也可能造成肛管皮肤损伤,进而引发肛裂。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因外伤导致肛裂,儿童玩耍时若有异物塞入肛门等情况也可能引发外伤相关肛裂。
三、肛裂的临床表现
1.疼痛
肛裂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感到肛管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再次出现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疼痛感受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表现为排便时哭闹等异常行为;女性在月经期间,因盆腔充血等因素,肛裂疼痛可能会相对加重。
2.便血
排便时粪便擦伤溃疡面或撑开肛管,可使小血管破裂出血。便血程度不一,多数患者便血较少,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手纸上有鲜血,少数患者可出现较多量出血。不同年龄人群便血表现类似,但儿童便血需注意与其他肠道疾病鉴别。
3.便秘
由于患者惧怕排便时的疼痛,往往有意推迟排便时间,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更加干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肛裂病情。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因肛裂疼痛而出现便秘,儿童若因肛裂疼痛抗拒排便,也容易引发便秘。
四、肛裂的诊断方法
1.肛门视诊
医生通过肛门视诊,可直接观察到肛管皮肤的裂伤情况,多数肛裂患者在肛管后正中线上可见典型的梭形溃疡。不同年龄患者肛门视诊操作需注意轻柔,儿童肛门括约肌较松弛,视诊相对容易,但要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2.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一般不作为肛裂的首选检查,但对于排除其他肛门直肠疾病有一定帮助。在肛裂急性期,直肠指检可能会引起剧烈疼痛,操作时需轻柔。不同性别患者直肠指检时注意事项相似,但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直肠指检需谨慎。
3.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检查可进一步了解肛裂的深度、范围等情况,但在急性肛裂时,由于肛门镜检查可能会刺激肛门引起疼痛,操作需慎重。对于儿童患者,肛门镜检查应选择合适规格的器械,轻柔操作。
五、肛裂的治疗与预防
1.非手术治疗
坐浴:常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不同年龄患者坐浴时需注意水温适宜,儿童坐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
润肠通便: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对肛管的刺激。儿童可通过增加蔬菜泥、水果泥等辅食来保证膳食纤维摄入;成年人则需注意日常饮食均衡,避免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
2.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发作的慢性肛裂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裂切除术等。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有所不同,儿童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术后护理要更加精细。
3.预防措施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坐,增加运动量,合理饮食,保证膳食纤维摄入。不同年龄人群均需注意,儿童可通过培养规律的排便习惯来预防肛裂;成年人要注意避免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
保护肛门局部清洁:注意肛门局部卫生,便后及时清洗肛门,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各年龄段人群均应重视肛门局部清洁,儿童便后家长要帮助清洁,避免粪便残留刺激肛门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