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代谢病,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致血糖升高,发病涉遗传与环境因素;有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相关;诊断依据血糖指标;治疗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妊娠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遗传易感性使得个体具有患2型糖尿病的潜在倾向,而诸如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的饮食(高糖、高脂、高盐饮食等)等环境因素则容易诱发疾病的发生。
二、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
多饮:由于血糖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口渴而多饮。
多食: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产生饥饿感而多食。
多尿: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
体重减轻:虽然患者进食量不少甚至增多,但由于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机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从而导致体重减轻。
2.非典型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以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为首发表现。皮肤瘙痒是因为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及局部微循环改变等;视力模糊与血糖升高引起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导致晶状体屈光度变化有关。
三、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胰岛功能会逐渐衰退,同时身体的代谢能力也会下降,老年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一般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渐上升,但近年来由于肥胖等问题的年轻化趋势,青年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迹象。
2.性别:在一般人群中,男女患病比例无显著的绝对差异,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例如,女性在妊娠期间可能发生妊娠糖尿病,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在产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而男性在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影响下,如长期大量饮酒、久坐等,也容易患2型糖尿病。
3.生活方式
缺乏体力活动:长期久坐、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易引发2型糖尿病。例如,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的人群,相比经常运动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不健康饮食:高糖饮食会使血糖迅速升高,长期摄入过多会导致胰岛细胞负担加重,逐渐出现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高脂饮食会引起肥胖,而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盐饮食会影响血压等代谢指标,间接影响糖代谢。
4.病史: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其遗传易感性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此外,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也更容易并发2型糖尿病,因为这些疾病往往与胰岛素抵抗等糖代谢异常相关联。
四、诊断标准
1.血糖指标
空腹血糖(FPG):空腹状态下(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血糖值≥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用75g无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进餐时间,血糖值≥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五、治疗与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控制: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一般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精制糖、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运动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也可结合力量训练等。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
2.药物治疗:可使用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如二甲双胍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肝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由医生来决定。
3.血糖监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以便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及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2型糖尿病多与肥胖等因素相关。要注意控制体重,保证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增加体育活动时间。由于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指标,药物使用需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血糖控制方面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血糖控制目标可相对宽松一些,但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管理,同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妊娠女性:妊娠合并2型糖尿病的女性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在饮食和运动管理的基础上,根据血糖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要加强对胎儿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