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便血常见原因包括肠道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上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伴随腹痛、里急后重、发热等不同症状有不同意义;便血量大、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就医时需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粪便检查等。
一、拉便血的常见原因
(一)肠道疾病
1.痔疮
内痔是拉便血常见原因之一,通常表现为便后滴血,血色鲜红,一般不与粪便混合。多见于长期久坐、便秘或腹泻人群,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但久坐久站的职业人群相对更易患痔疮。痔疮的发生与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肿大有关,长期不良排便习惯如排便时间过长等会增加患病风险。
2.肛裂
肛裂导致的便血,血色鲜红,量较少,同时伴有排便时剧烈疼痛,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又出现剧烈疼痛。常见于便秘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长期便秘使大便干结,排便时容易损伤肛管皮肤导致肛裂。
3.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无痛,息肉较大时可能会脱出肛门外。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其发生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等有关,比如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肠道黏膜可能导致息肉形成。
4.直肠癌
直肠癌导致的便血,血色暗红,常混有黏液或脓液,还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里急后重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其发病与遗传、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增加肠道负担,可能诱发直肠癌。
5.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伴有腹胀、食欲不振等。该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肠道免疫系统异常被认为是引发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原因。
(二)上消化道疾病
1.胃溃疡
胃溃疡引起的便血相对较少见,一般出血量较少时,表现为黑便,出血量大时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患者多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如隐痛、胀痛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诱发胃溃疡。
2.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导致的便血同样相对较少,出血时可表现为黑便或少量便血,患者多有空腹疼痛、夜间痛等特点,疼痛具有节律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饮酒、吸烟等可能增加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风险。
(三)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除了拉便血外,还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有关,机体产生的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可出现便血,同时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白血病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液中正常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等。
二、拉便血的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伴有腹痛
1.腹痛剧烈且持续
若拉便血同时伴有剧烈且持续的腹痛,要警惕肠道缺血性疾病,如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史(如房颤等)的人群,因为房颤可能导致栓子脱落,堵塞肠系膜动脉,引起肠道缺血坏死,出现剧烈腹痛和便血。
2.腹痛与排便相关
若腹痛在排便后缓解,常见于肠道易激综合征,该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与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异常等有关,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诱发肠道易激综合征,导致腹痛与排便相关及便血等症状。
(二)伴有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即有排便不尽感,常见于直肠炎、直肠癌等疾病。直肠炎患者除了里急后重、便血外,还可伴有腹泻、黏液便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可引起直肠炎;直肠癌患者除里急后重、便血外,还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等,多见于中老年人。
(三)伴有发热
若拉便血同时伴有发热,可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是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患者除发热、便血外,还可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多见于青壮年,伴有发热提示病情处于活动阶段,与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活跃有关。
三、拉便血的就医建议
(一)及时就医的情况
1.便血量大
如果拉便血量大,如出现大量鲜红色血便,甚至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失血性休克表现,应立即就医,因为大量出血可能导致严重贫血、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更应紧急处理。
2.便血持续不缓解
若便血持续超过一周仍未缓解,不管便血程度如何,都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病因,因为持续便血可能提示肠道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变,如直肠癌等,早期明确诊断有利于及时治疗。
3.伴有其他严重症状
若拉便血同时伴有剧烈腹痛、高热、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时,必须立即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病情危急,需要紧急处理。
(二)就医时的检查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等,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情况,初步判断肠道等部位有无异常。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贫血程度,白细胞计数等可帮助判断有无感染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便血有重要诊断价值。
3.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引起便血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息肉、溃疡、肿瘤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腹部CT检查可了解肠道周围组织器官情况,对于肠道缺血性疾病、腹腔内肿瘤等有一定诊断价值。
4.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可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潜血等情况,对于判断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程度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