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原因主要有解剖学因素、排便因素、感染因素、括约肌痉挛因素等。
1.解剖学因素
肛门外括约肌浅部在肛管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为坚硬,伸缩性差,且肛门后方承受压力较大,容易受到损伤,这是肛裂易发生在肛管后正中的解剖学基础。
肛管后正中线处的血供相对较差,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修复能力较弱。当受到外力等因素刺激时,受损组织难以快速修复,增加了肛裂发生的风险。
2.排便因素
长期便秘患者的粪便干结,排便时需要用力,干硬的粪便可直接撕裂肛管皮肤,形成肛裂。同时,便秘还会使排便时间延长,增加肛管局部的压力和摩擦,加重损伤。
频繁腹泻会使肛管频繁受到刺激,肠液中的消化酶等物质可破坏肛管皮肤的保护屏障,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裂伤。而且腹泻时排便次数增多,也增加了肛管受损的机会。
3.感染因素
肛窦开口向上,易存留粪便残渣等异物,引发感染形成肛窦炎。炎症可向肛管皮下蔓延,导致皮下脓肿破溃后形成肛裂。
肛窦炎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肛乳头,引起肛乳头炎。炎症刺激周围组织,使肛管皮肤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在排便等情况下发生裂伤。
肛门腺分泌的黏液有助于润滑肛管,但当腺管堵塞或感染时,可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也可能导致肛裂。
4.括约肌痉挛因素
肛管内括约肌具有自主收缩的特性,当受到炎症、粪便刺激等因素影响时,可引起内括约肌痉挛。痉挛会导致肛管局部缺血,使受损的肛管皮肤难以愈合,同时还会增加排便时的阻力,进一步加重肛裂的损伤。
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导致外括约肌紧张度增加,影响肛管的正常扩张和排便。在排便过程中,过度紧张的外括约肌会阻碍粪便顺利通过,增加肛管压力,从而引发肛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