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传播途径包括:鼠蚤叮咬传播,鼠蚤吸染疫鼠血后前胃菌栓阻塞,再叮人时将含菌回流血注入人体致感染;直接接触传播,人接触染疫动物的血液等,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使菌侵入;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咳嗽的含菌飞沫形成气溶胶,健康人吸入可引发原发性肺鼠疫,密闭人群密集处传播性强。
一、鼠蚤叮咬传播
鼠蚤是人间鼠疫传播的重要媒介。鼠类等啮齿动物是鼠疫杆菌的天然宿主,当鼠蚤吸食染疫鼠类的血液后,鼠疫杆菌会在蚤的前胃内大量繁殖,形成菌栓阻塞前胃。此时,当鼠蚤再叮咬健康人时,无法顺畅吸入血液,反而会将含有鼠疫杆菌的回流血液注入人体,从而使人体感染鼠疫。例如,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类等宿主动物与蚤类密切关联,蚤类通过叮咬染疫动物后再叮咬人,实现鼠疫从动物到人的传播。
二、直接接触传播
人在接触染疫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鼠疫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以猎人捕杀旱獭为例,旱獭可能携带鼠疫杆菌,猎人在处理旱獭过程中,若手部有破损,就容易让鼠疫杆菌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体内而感染鼠疫。此外,接触染疫动物的尸体等情况,也存在因皮肤或黏膜接触病菌而被感染的风险。
三、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咳嗽时排出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这些飞沫可形成气溶胶。健康人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气溶胶后,就可能引发原发性肺鼠疫。在肺鼠疫病例中,当患者处于密闭、人群密集环境时,飞沫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快速传播,比如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拥挤场所,飞沫传播可能导致鼠疫在人群中迅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