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浆液性癌具复杂乳头状结构等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出血、排液、腹痛及晚期全身表现,诊断靠超声、MRI等影像学及分段诊刮等病理活检,治疗行全面分期手术、放疗、化疗,预后与分期相关,随访含妇科检查等多项内容及不同周期等。
一、病理特征
子宫内膜癌浆液性癌具有独特病理形态,镜下可见复杂乳头状结构,癌细胞核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见,侵袭性强,易发生腹膜转移,分子生物学上常伴TP53基因突变等特征。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绝经后女性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围绝经期女性可现月经紊乱;伴阴道排液,液体可为浆液性或血性;病情进展时可感下腹部疼痛,晚期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表现。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初步观察子宫大小及宫腔内情况;MRI能清晰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病理活检:分段诊刮或宫腔镜下取组织行病理检查为确诊金标准,可明确病理类型及分级。
四、治疗手段
手术:行全面分期手术,包括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等。
放疗:术后根据分期等情况辅以外照射和(或)近距离放疗。
化疗:采用铂类联合紫杉醇等方案进行化疗。
五、预后及随访
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预后相对较好,晚期预后较差。
随访:术后定期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A125)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前2-3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之后适当延长间隔。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调整,如老年患者综合评估心肺功能后谨慎选择治疗,有基础病史者治疗中需考量基础病对治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