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传播途径包括鼠蚤叮咬传播,即鼠蚤叮咬染疫啮齿类动物后再叮咬人传入;直接接触传播分通过破损皮肤接触染疫动物血液体液等和通过黏膜接触染疫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等;呼吸道飞沫传播是肺鼠疫患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形成气溶胶被健康人吸入致感染。
一、鼠蚤叮咬传播
鼠蚤是鼠疫耶尔森菌的重要传播媒介。当鼠蚤叮咬了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如老鼠等)后,鼠疫杆菌会在鼠蚤体内增殖,此时鼠蚤再叮咬人类,就可将鼠疫杆菌传入人体。鼠蚤叮咬传播是最常见的自然传播途径之一,在鼠间鼠疫流行时,很容易导致人间鼠疫的发生。例如,在鼠疫流行地区,若有大量染疫鼠类存在,且鼠蚤密度较高,人群被叮咬感染的风险就会增加,尤其是生活在鼠类聚居环境附近的人群需特别警惕。
二、直接接触传播
1.通过破损皮肤感染:人体的皮肤若有破损,当直接接触到染疫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鼠疫杆菌可通过破损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比如,猎人在处理猎获的染疫旱獭等动物时,若手部皮肤有细微破损,就可能感染鼠疫。
2.通过黏膜感染:接触染疫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时,若接触到眼结膜、鼻黏膜等黏膜部位,鼠疫杆菌也可由此侵入人体。例如,在处理染疫动物尸体时,不慎让染疫动物的分泌物溅入眼内,就有感染风险。
三、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患者咳嗽、打喷嚏时排出的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健康人吸入后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这种传播途径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造成鼠疫的快速传播。比如,在历史上发生的肺鼠疫疫情中,由于患者密切接触他人,可通过飞沫使周围人群感染发病,导致疫情在人群中迅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