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由汉赛巴尔通体感染经猫抓咬等致人体破损皮肤黏膜侵入引发,局部有皮损伴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部分有全身发热等症状,依据猫接触史、典型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轻症对症处理重症用抗生素,儿童为易感人群需重视伤口处理及就医,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密切监测并就医干预。
一、定义
猫抓病是由汉赛巴尔通体感染引发的感染性疾病,通常因猫抓、咬或与猫密切接触,病原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而致病。
二、病因
主要病原体为汉赛巴尔通体,猫是该病原体的主要宿主,人通过被携带病原体的猫抓伤、咬伤,或接触猫的唾液、分泌物污染皮肤黏膜破损处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被猫抓伤或咬伤后1-3周出现局部皮损,初始为红色丘疹,随后可发展为水疱或脓疱,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引流区域淋巴结,一般无明显疼痛或有轻度压痛。
2.全身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表现,如眼部症状(葡萄膜炎)、神经系统症状(脑炎、脑膜炎等)。
四、诊断
依据有猫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测巴尔通体抗体、病原学培养等,通过检测病原体或抗体水平辅助诊断。
五、治疗
多数轻症患者具自限性,可自愈,一般采取对症处理,如局部伤口清洁消毒等;对于症状较重或免疫低下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阿奇霉素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为易感人群,因免疫力相对较低,被猫抓伤后需重视局部伤口处理,及时清洁消毒伤口,若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感染猫抓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积极就医并遵循医生治疗方案,因其自身免疫抵御能力弱,更需重视早期干预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