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属细菌,该菌对外界抵抗力弱但在低温及有机物中存活久;主要通过鼠蚤叮咬等传播,会引发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肺鼠疫等;不同人群感染鼠疫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病情进展快需谨慎用药,老年人易现严重并发症要监测基础病,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需加强防护,有基础病史者治疗要综合考虑基础病情况。
鼠疫耶尔森菌的特性
鼠疫耶尔森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即可被杀灭,但在低温及有机物中能存活较久,在脓液和痰液中可存活10-20天,蚤粪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左右。
鼠疫的传播与发病机制
鼠疫主要通过鼠蚤叮咬传播,人类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如病鼠、病兔等)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被感染。鼠疫耶尔森菌进入人体后,可迅速侵入局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腺鼠疫),若侵入血流则可导致败血症型鼠疫,侵入肺部则引起肺鼠疫,肺鼠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发大规模流行。
不同人群感染鼠疫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鼠疫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一旦怀疑感染应及时就医,因其用药需特别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适治疗方案选择。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感染鼠疫后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损害等,要注意监测基础疾病指标变化,加强支持对症处理。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从事野外作业、与啮齿类动物接触机会多的人群,需加强防护,如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感染鼠疫的动物及其分泌物等,若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可疑症状要及时就诊排查。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者,感染鼠疫后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病史情况,选择对基础病影响较小且能有效针对鼠疫耶尔森菌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