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传播主要通过鼠蚤叮咬(鼠蚤吸病鼠血后前胃形成菌栓,再叮咬人反吐病菌致人体感染,鼠类大量死亡后鼠蚤会传病菌给人)、直接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皮肤破损或接触其血液分泌物等经黏膜或破损皮肤感染)、肺鼠疫患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排出含菌飞沫形成气溶胶,人群密集通风差易流行,从事相关工作及儿童等感染风险高需重视防护)。
一、鼠蚤叮咬传播
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当鼠蚤吸食了感染鼠疫杆菌的病鼠血液后,鼠疫杆菌会在蚤体的前胃内大量繁殖,形成菌栓,阻塞蚤的消化道。此时,鼠蚤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就无法正常吸血,反而会将含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反吐进人体,从而使人体感染鼠疫杆菌。这种传播方式在鼠间鼠疫流行时较为常见,当鼠类因感染鼠疫大量死亡后,鼠蚤会离开鼠体寻找新的宿主,进而将病菌传播给人。
二、直接接触传播
人直接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是感染的重要途径。例如,人们在处理病鼠时,若皮肤存在破损,鼠疫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或者接触病鼠的血液、分泌物等,当这些含有鼠疫杆菌的物质接触到人体的黏膜(如眼结膜等)时,也会导致病菌侵入人体引发感染。此外,接触患有肺鼠疫患者的痰液等分泌物,若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也可能被感染。
三、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鼠疫的重要传染源。肺鼠疫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会排出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这些飞沫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健康人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气溶胶后,就有可能感染鼠疫。这种传播方式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尤其是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更容易造成鼠疫的传播流行。不同人群中,从事与鼠疫相关动物接触工作的人员(如兽医、动物检验人员等)、接触过鼠疫患者或病鼠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若接触到上述传染源,感染后病情可能发展较快,需格外重视防护,避免儿童接触可能携带鼠疫杆菌的动物及相关污染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