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寄生引发我国以日本血吸虫为主,通过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临床表现分急性期有发热腹痛等、慢性期症状不典型、晚期有肝硬化等,诊断可通过病原学检查粪便或直肠黏膜找虫卵及免疫学检查,治疗用吡喹酮,预防要避免接触疫水、加强粪便管理、提供安全供水,儿童感染需防影响发育早诊早治,成人感染要及时诊断治疗防晚期和重复感染。
一、定义与病原体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人体引发的寄生虫病,常见病原体包括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其中我国以日本血吸虫感染为主。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传播,当人或动物接触被血吸虫尾蚴污染的水源时,尾蚴可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体内。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多有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脾肿大等表现,发热多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
2.慢性期:常见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3.晚期:可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巨脾、腹水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通过粪便查虫卵或直肠黏膜活检找虫卵来确诊,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或孵化出毛蚴。
2.免疫学检查:如血清学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血吸虫感染。
五、治疗原则
主要使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该药物对血吸虫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六、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疫水,在流行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应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水源。
2.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切断血吸虫传播链。
3.提供安全供水,保障居民饮用安全水源。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血吸虫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格外注意避免接触疫水,一旦怀疑感染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减少对生长的不良影响。
成年人:成年人感染后应及时诊断,尽早接受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的风险,同时在生活中需注意避免再次接触疫水,防止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