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传染源主要为染疫啮齿类动物及感染鼠疫的患者和带菌者,传染途径包括跳蚤叮咬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防控措施有加强动物间鼠疫监测与灭杀、个人防护(进入流行区穿戴防护装备等)、发现患者立即隔离并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污染环境消毒、高风险人群依规接种鼠疫疫苗。
一、传染源
鼠疫的传染源主要包括感染鼠疫耶尔森菌的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等)以及感染鼠疫的患者和带菌者。其中,染疫啮齿动物是最主要的自然宿主传染源,人类通过接触染疫动物或其分泌物等途径被感染。
二、传染途径
1.跳蚤叮咬传播:染疫啮齿动物身上的跳蚤叮咬人类,可将鼠疫耶尔森菌传播给人,这是鼠疫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接触感染鼠疫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而感染。例如,接触染疫动物的皮毛、食用未煮熟的染疫肉类等都可能导致感染。
3.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含有鼠疫耶尔森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可引起肺鼠疫的人传人感染。
三、防控措施
1.动物间鼠疫防控
加强对啮齿类动物宿主的监测,如定期调查旱獭、黄鼠等宿主动物的鼠疫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动物间的鼠疫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到人类。
对于疫源地内的啮齿动物,可采取药物灭杀等措施控制其种群数量,减少鼠疫传播风险。
2.个人防护
进入鼠疫流行区时,应穿戴防护服、防护手套等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染疫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可能染疫的肉类,处理动物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3.疫情防控与隔离
发现鼠疫患者后,应立即将其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对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杀灭环境中的鼠疫耶尔森菌。
4.疫苗接种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疫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等),可接种鼠疫疫苗进行预防,但疫苗接种需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进行,且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年龄等因素适配性,优先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