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症状分急性期发热皮疹及消化系统症状、慢性期乏力消瘦腹痛腹泻等、晚期现肝硬化门脉高压等,预防包括控制传染源规范治疗管理粪便,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管理及避免接触疫水,保护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健康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一、血吸虫病的症状
(一)急性期症状
一般在尾蚴侵入人体后1~2个月左右出现,患者可出现发热,多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体温波动于38~40℃,常伴有畏寒、出汗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多在发热同时或稍后出现,为荨麻疹样皮疹;消化系统症状较为常见,表现为腹痛、腹泻,轻者每日数次,重者每日10余次,可伴有黏液血便等。
(二)慢性期症状
急性期症状消退后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消瘦、腹痛、腹泻等,大便可呈脓血黏液便,长期反复腹泻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等,儿童患者可能因长期患病影响生长发育。
(三)晚期症状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出现腹水、巨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二、血吸虫病的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定期对确诊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同时管理好患者粪便,避免粪便污染水源,防止虫卵进入水体孵化传播血吸虫幼虫。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水源管理:加强对饮用水的安全管理,可通过煮沸、过滤等方式确保饮用安全水,避免饮用被血吸虫卵污染的水。
2.避免接触疫水: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水区域,如渔业、农业生产等活动中,需采取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靴、使用防护手套等,减少与疫水的直接接触。
(三)保护易感人群
1.预防性服药:进入血吸虫病流行区前,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服药,如吡喹酮等,但需注意药物禁忌,尤其要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
2.健康教育:加强对群众的健康教育,普及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因其好奇心强,接触疫水风险较高,需重点进行防护教育,使其了解避免接触疫水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相关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