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是并殖吸虫寄生人体引发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因食含囊蚴的生水、生或未煮熟溪蟹蝲蛄感染,虫体移行寄居致机械损伤及免疫病理反应,有肺型咳嗽咳痰铁锈色痰等、腹型腹痛腹泻等、脑型神经症状、皮下型皮下结节包块等表现,可依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诊断,用吡喹酮等药物治疗,预防要避免食生食和生水,特殊人群注意饮食卫生。
一、定义
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主要为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二、病因
(一)感染源
人因食用含有并殖吸虫囊蚴的生水、生的或未煮熟的溪蟹、蝲蛄而感染。囊蚴在人体消化道内脱囊,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胸腔、皮下或脑部等组织移行寄生。
三、病理机制
并殖吸虫在人体组织内移行、寄居,导致机械性损伤,同时其代谢产物等可引发免疫病理反应,引起相应组织的炎症、坏死等病变。
四、临床表现
(一)肺型
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或呈特征性的铁锈色痰,还可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
(二)腹型
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腹部检查可能有压痛等表现。
(三)脑型
患者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偏瘫、视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与虫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相关。
(四)皮下型
可在皮下形成结节或包块,结节可游走,多见于胸腹部、腰背部等部位。
五、诊断方法
(一)流行病学史
有食用生或未煮熟溪蟹、蝲蛄及饮用生水等经历。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上述不同部位受累的相应表现。
(三)病原学检查
痰、粪便中找到并殖吸虫虫卵,或在皮下结节等组织中检出虫体可确诊。
(四)免疫学检查
如血清学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六、治疗
主要采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抗寄生虫治疗。
七、预防措施
(一)饮食方面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溪蟹、蝲蛄,不饮用生水。
(二)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应尤其注意引导其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孕妇等特殊人群在饮食选择上需严格把控,防止因感染肺吸虫病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