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干预包含非药物的睡眠卫生教育(指导维持规律作息、营造安静黑暗适中温度的睡眠环境且睡前1小时不使用电子设备)及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纠正睡眠错误认知、放松训练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和深呼吸训练),药物治疗依睡眠障碍类型选药并需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用药风险,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女性特殊生理期针对性调整睡眠卫生习惯及心理状态,有基础病史者治疗兼顾原发病选择干预措施和权衡药物对原发病影响。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睡眠卫生教育:需指导患者维持规律作息,每日固定上床及起床时间,即便周末亦需遵循,以建立稳定生物钟;营造适宜睡眠环境,保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中(一般18~25℃为宜),并避免睡前1小时内使用电子设备,因屏幕蓝光可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
2.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I):针对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如过度担忧睡眠不足)进行纠正,引导其建立正确睡眠观念;
放松训练:包括渐进性肌肉放松,通过依次紧绷与放松全身肌肉缓解身体紧张;深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腹式深呼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轻焦虑情绪,促进睡眠。
二、药物治疗
根据睡眠障碍类型选择药物,如失眠患者可选用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等,但需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用药风险。例如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用药,儿童一般优先非药物干预;对于合并基础疾病(如抑郁症伴发睡眠障碍)的患者,需综合原发病情况选择药物,并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及对原发病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通过培养规律作息、创建舒适睡眠环境等方式改善睡眠,避免低龄儿童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女性:特殊生理期(如经期、孕期、更年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影响睡眠,需针对性调整睡眠卫生习惯及心理状态,必要时结合非药物干预;
有基础病史者:若睡眠障碍合并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治疗时需兼顾原发病,选择对原发病无不良影响或协同改善作用的干预措施,药物选择需权衡睡眠改善与原发病治疗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