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主要通过鼠蚤叮咬、直接接触染疫动物及飞沫传播,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且接触频繁需严格隔离,成年人传播风险因病期而异也需隔离,有基础病史人群需严格隔离以阻断传播途径。
一、鼠疫的传播途径及传染性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人感染鼠疫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鼠蚤叮咬传播:鼠蚤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当鼠蚤叮咬了感染鼠疫的鼠类后,鼠疫耶尔森菌会在鼠蚤体内增殖,随后鼠蚤叮咬人时,就可将病菌注入人体,使人感染鼠疫,这种传播方式在鼠间鼠疫流行时较为常见,进而可能传播给人并在人群中扩散。
直接接触传播:人直接接触染疫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猎人在处理染疫的旱獭等动物时,若手部有伤口,就容易感染鼠疫。
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在咳嗽时,会排出含有鼠疫耶尔森菌的飞沫,这些飞沫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健康人吸入后便可能感染肺鼠疫,且肺鼠疫的飞沫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人群密集等情况下容易造成快速传播。
二、不同人群感染鼠疫后的传播相关情况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鼠疫后,若未得到及时隔离等处理,由于其与他人接触较为频繁,如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更容易将鼠疫耶尔森菌传播给其他儿童或密切接触的成人等。所以对于感染鼠疫的儿童,需严格采取隔离措施,避免其与外界过多接触,防止病菌扩散。
成年人:成年人若感染鼠疫,其传播给他人的风险与自身是否处于具有传染性的病期有关,比如肺鼠疫患者在发病期传染性较强,而腺鼠疫等相对传染性传播方式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成年人也需按照传染病防控要求进行隔离,防止将病菌传播给家人、同事等密切接触者。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鼠疫后,身体状况可能相对更差,其传播鼠疫的风险可能因基础病史对自身免疫等功能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无论何种基础病史,都需要严格隔离,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自身对鼠疫的耐受等情况,同时为避免将病菌传播给他人,必须遵循传染病防控的相关规定,确保隔离措施到位,阻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