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急性期通常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部分感染者有非特异性症状且1-3周可自行缓解,实验室检查此时HIV核酸可检测到但抗体可能假阴性,儿童、特殊病史、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急性期有不同特点,有高危行为等风险人群出现可疑症状应高度警惕HIV感染,无高危行为人群有相关暴露史出现类似症状也需检测排查
一、急性期的相关表现
1.症状表现
此阶段部分感染者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呈低热状态,一般在38℃左右,这是因为HIV感染人体后引发免疫反应,刺激机体产生炎症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还可能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淋巴结肿大通常是全身性的,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较为常见,淋巴结质地较软、可活动、无压痛。
这些症状一般持续1-3周后可自行缓解。
2.实验室检查特点
感染HIV后,机体开始产生针对HIV的抗体,但此时抗体水平可能还较低,所以在感染后的2-4周进行HIV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而HIV核酸检测则可在感染后很快检测到病毒核酸,因为病毒在侵入人体后会迅速复制,此时血液中的病毒载量较高。
二、不同人群急性期的特点
1.儿童人群
儿童感染HIV后急性期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HIV后病情进展相对较快。急性期症状可能更重,发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淋巴结肿大更明显,且更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HIV对儿童免疫系统的破坏更为迅速和严重。
2.特殊病史人群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患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感染HIV后急性期的症状可能会被基础疾病的症状所掩盖,或者会使症状更加复杂。例如,本身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在感染HIV处于急性期时,发热等症状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相混淆,需要仔细鉴别诊断。
3.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对于有高危性行为等感染HIV风险行为的人群,如果出现上述急性期的可疑症状,应高度警惕HIV感染的可能。而对于生活方式较为健康、无高危行为的人群,虽然发生HIV急性期的概率极低,但一旦出现类似症状且有相关风险暴露史,也需要及时进行检测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