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人体引发的寄生虫病我国流行主要虫种为日本血吸虫,病原体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雌雄异体卵随血流进组织或随粪便排出,传播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疫水尾蚴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临床表现分急性期发热腹痛腹泻等、慢性期乏力腹泻等、晚期肝硬化腹水巨脾等,诊断靠粪便查卵及血清学检查,治疗用吡喹酮,儿童需谨慎用药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用药注意相互作用评估肝肾功能,孕期女性用药严格评估风险,有疫区接触史人群应及时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一、定义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病原体主要包括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其中日本血吸虫为我国流行的主要虫种。
二、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1.病原体: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雌雄异体,雌虫产卵于宿主静脉内,卵随血流进入组织或随粪便排出体外。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传播,如在疫水中游泳、洗手、赤脚行走等,尾蚴可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多在接触疫水后1~2个月发病,表现为发热(间歇热或弛张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咳嗽等过敏反应。
2.慢性期:急性期症状缓解后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乏力、腹泻或脓血便等,病程长者可出现肝脾肿大。
3.晚期: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腹水、巨脾、侏儒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四、诊断方法
1.粪便检查:查找血吸虫卵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可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或沉淀孵化法等。
2.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血吸虫抗体或抗原辅助诊断,常用方法有环卵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五、治疗
主要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该药对血吸虫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需谨慎使用抗血吸虫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密切监测疫区接触史儿童的健康状况,必要时尽早进行筛查。
2.老年人:若合并基础疾病,用药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用药前应评估肝肾功能等情况,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3.孕期女性:使用抗血吸虫药物需严格评估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必要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用药。
4.有疫区接触史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